新型核用压力容器钢焊接组织及性能控制研究

来源 :内蒙古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x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核压力容器向着大型化、一体化方向的发展,在制造核压力容器时,特厚钢板的焊接质量将会影响整个核电机组的正常运行。本文选取SA508-4N核用压力容器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模拟技术对试样粗晶区CCT进行测定并对单-双道次模拟焊接粗晶区开展了一系列的高温拉伸试验。在试验过程中采用了淬火膨胀仪、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维氏硬度仪、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对SA508-4N钢的组织、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获得了试样的断口及裂纹形貌、高温力学性能,并根据断面收缩率及断口微观形貌对其再热裂纹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对SA508-4N钢的焊接性及粗晶区焊接连续冷却曲线分析可知,在粗晶热影响区组织连续转变过程中,存在贝氏体和马氏体两个转变区。焊接t8/5在3~60s时,形成板条状马氏体组织,硬度在442~448HV1之间;焊接t8/5在100~1000s时,形成贝氏体+马氏体混合组织,硬度在367~433HV1之间;焊接t8/5大于2000s时,完全转变为贝氏体组织,硬度在332~358HV1之间。  另外,通过高温恒速拉伸试验可知,相同的拉伸速率条件下,单-双道次粗晶热影响区的抗拉强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单-双道次最大强度分别为787MPa和753MPa,由于组织遗传导致双道次粗晶区抗拉强度相较于单道次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34MPa。其断面收缩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550℃存在最大值,并在580℃附近存在最小值。在550℃时晶界弱化强度不大,晶内和晶界的强度差较小,以穿晶断裂为主;在580℃及610℃时晶界析出碳化物较多导致晶内和晶界强度差较大,以沿晶断裂为主。  单-双道次试样粗晶热影响区在580℃附近均具有最小的断面收缩率,但断面收缩率均大于20%。根据“再热裂纹敏感性评价标准”,可认为该材料在焊接t8/5=25s~150s,焊后热处理温度为550℃~610℃范围内进行单-双道次焊后热处理时基本不会产生再热裂纹,即对焊后再热裂纹不敏感。其中,在550℃时,断面收缩率最大,其抗再热裂纹的能力最强,且焊接t8/5为25s时拥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因此,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选择550℃及t8/5为25s时下可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其他文献
本文以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的基本配制原理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聚合物对RPC性能的影响与改
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大的比表面积、高能面的暴露等原因在气敏和光电解水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但是,目前关于二维纳米材料在气敏领域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二维纳米材料容易团聚,使得二维纳米材料大的比表面积等优势受到影响。为此,采用原位的方法合成CdO纳米片阵列防止纳米片的团聚,并将其应用在乙醚气体的探测和光电解水领域,以实现二维纳米材料结构优势的最大发挥。一般来讲,自下而上的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M2SnO4:Ti4+ (M=Ca,Sr,Ba)、M2SnO4:Eu3+(M=Ca,Sr,Ba)和M2SnO4: (Eu3+,Ti4+) (M=Ca,Sr,Ba)发光体,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荧光光谱及寿命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
创业营销与媒体的关系rn主持人:最近,孵化器里一个老总碰到了这样一件比较烦心的事情他的企业申请创新基金并获得了立项资助,按照创新基金的操作流程,所有立项项目都要向社会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对自来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比如2007年7月1日实施的GB5749-2006比旧标准GB5749-85的检测项目多72项(新标准107项
模具专业对实践性的要求很高,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主要讲述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
为增强高中阶段的班级自主管理程度,本文对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班级自主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提高高中阶段班级管理水平达到班级
设计了一台逆变式电刷镀电源,电源具有直流恒压输出和方波脉冲电压输出两种输出特性。电源为220V、50Hz交流输入,逆变电路采用逆变频率为20KHZ的全桥逆变结构,控制电路采用电压
为提高全桥逆变焊接电源的可靠性,本文对全桥电路的抗直流偏磁、驱动电路、过流保护系统进行了研究。 由于不同的IGBT其集电极电流与集射间的饱和压降也不同,并且驱动电路驱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成为平板显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显示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色彩丰富、低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