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人居环境,是指在山地区域中由人、构筑物、自然环境以及相互间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山地人居环境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之一,它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地区的人居环境同样久远。本文系山地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例探析系列研究之中国古代部分(1840年以前)。通过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历史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史料与实例的分析研究,探寻人与山地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以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古代山地人居环境的特点,从宏观到微观,将中国古代山地人居环境分为全国、区域、城市、建筑四大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包括古代的区域划分、城市分类、建筑特点等。根据中国古代山地人居环境历史发展各时期的不同特点,论文按照上述四大层次分别进行概述: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无力改造自然,其聚居地以及人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所处环境的生存条件;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社会生产力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在逐渐满足温饱的情况下开始对生活有更多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城乡社区的构成也日趋复杂,山地自然环境在加速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渐渐发生改变,人类聚居地摆脱了对自然的纯粹依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历史的回顾,总结出促进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发展的四大要素——生产力、军事、人口和区位。在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营建理论进行了归纳,探讨了有关人类早期聚居的理论认识,以及《周礼》和《管子》的营建思想、风水学说、军事防御思想、隐逸思想等一系列古典学说,对古代山地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营建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在众多的山地城市中,选取了五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济南、常熟、都江堰、钓鱼城和榆林——为实例,研究这些城市在历史发展中,在相应的营建理论指导和影响下,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营建特点,以及总结出的部分实践经验。人地关系的矛盾由来已久,由于山地人居环境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条件,这一矛盾一直都十分尖锐。因此,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这对整个人类聚居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史鉴今,希望这一工作能在人与自然之间互动规律的持续研究中,有助于对中国山地人居环境营建未来发展道路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