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1993-2001)变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r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问题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也成为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新课题。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的关系。我国原有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也就在这一系列变化中,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随着准则的变动发生了变化,本文正是基于此对盈余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以下四个层次展开研究,首先介绍盈余管理的产生条件、动机和
其他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将是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知识型员工。企业中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如何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提高他
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由此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会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经营者道德风险的产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激励性股票期权制度曾经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的一副“良药”,并因此在近一二十年中获得迅猛发展,在西方国家的企业中很受推崇。在我国,中国证监会也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允许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
MBO (Management Buyout,管理层收购)作为企业产权改造的一种手段,在国内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四通在1999年完成MBO并揭开了中国MBO的序幕后,MBO就在实践中不断的得到发展。然而反对MBO的呼声从未停止过。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把实施MBO理解成为一种企业制度的建立,以解释我国MBO在争议下却迅速发展的问题。MBO是指企业产权的合法的实际控制权转移到内部人(管理层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