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商业街区公共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以武汉“德意风情街”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keaiche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在由生产社会演变为消费社会的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也随之改变,从单纯的对实物的需求转向对购物空间环境品质的需求。大众外出到达商业街的目的从传统意义上单一的“购买行为”向一种复合的“消费行为”转变——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还进行着休闲、观光、娱乐、社交、聚会等活动。由此,商业街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突破了传统的“规范式”商业街区设计模式,更加注重建立商业空间与使用人群的互动关系,致力于塑造能够吸引人们参与的购物体验和商业氛围。  主题商业街作为具有显著场所特色的新型商业街区,迎合了当代多元复合的消费需求,受到人们欢迎,集聚了大量的丰富的公共活动。本文以武汉光谷“德意风情街”为例,通过聚焦异域风情的主题商业街区中丰富的公共活动,对公共活动进行纪实分析,重新解析公共空间的特质,据此剖析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的互塑关系,从中解析公共空间环境特质对于公共活动的吸引、激发和承载能力。  首先,运用现象学方法分析和归纳武汉光谷“德意风情街”中公共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到街区公共活动的总体特点是一种“混杂的”状态特征,并且从成因、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其次,使用“事件”分析方法,对承载各种活动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提炼具体活动发生的“当时当地”,其公共空间所呈现的特征。通过对于“德意风情街”8种公共活动偏好空间进行空间特质提炼,以及在此基础上再一次进行空间类型化分析,从而整体把握“德意风情街”场所特质。最后,通过空间对活动的引导,活动对空间的塑造两个方面,进行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互塑关系的研判,归纳了光谷德意风情街公共空间空间特征并且讨论了互塑效应的具体影响。  研究重点其一是根据实际使用状况归纳出主题性商业街区公共活动和公共空间的特殊表征;其二,是通过空间对活动的引导,活动对空间的塑造两个方面,研判活动与空间的互塑关系及其影响。
其他文献
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城市中心滨水区的建设,能够为城市塑造良好的景观形象,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效益,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然
我国有着千姿百态的自然条件和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孕育了无数绚丽多姿的乡土建筑。其中许多古村落、老房子堪称民间建筑文化的精品。他们大多出自普通老百姓和民间工匠之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电影院因其功能结构单一,服务设施简陋,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电影消费的综合化、多样化的
住房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是仅次于衣、食以外生活的重要方面,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五条:“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其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
如今,世界环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能源高排放以及生产生活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气
陕北黄土高原是世界地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因孕育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而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能源化工产业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陕北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苏州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对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同时,古城内的水岸空间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产生了古城水岸空间的更新与传统空间形态相
自1990年代,伴随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发展,都市圈作为一种全新的区域空间形态,日益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一直是规划学界、地理学界等多学科共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绿色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个复杂部分,在建设生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