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u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各区域间的人口流动日趋活跃,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现有关于流动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的相关研究大多以省级、地级市尺度展开,而县级尺度下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基于2000、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在县级空间尺度下探讨中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深化对人口流动迁移及其制约机制的认识,同时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区域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000~2010年期间,流动人口在东、中、西、东北4大区域的比例保持稳定,东部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是省际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区,省内流动人口较为零散的分布在各省省会城市,流动人口分布重心有向西北方向移动趋势。(2)中国流动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关联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集聚程度和关联性有趋于增强的态势,流动人口在东南沿海有集中区连片化发展趋势,内陆地区的部分省会城市也吸纳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内陆化趋势也逐渐显现。(3)伴随着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推动着流动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也推动着流动人口集聚类型的转变,从珠三角的单核心演变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多核心模式。(4)工资水平和区域就业能力是影响流动人口流入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公共服务等也是吸引流动人口流入的重要"拉力",社会经济各要素在不同的地区间对流动人口规模有着不同的影响方向和力度。
其他文献
期刊
在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生重大变革以及高等教育模式转变的背景下,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实践应用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
1.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学习功能出现障碍及记忆力逐渐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在老年群体中属于常见
细胞膜受体及其第二信使对于解释眼的神经调节机制及了解某些眼病的发病机理十分重要。本文就眼调节中的膜受体及其第二信使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连续玻璃纤维筋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抗侵蚀能力 ,用其代替钢筋可解决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本文通过试验测试了连续玻璃纤维筋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 ,对其代替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3月,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12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2例采
资源型企业投入大、风险高,并且具有明显的行业周期特征,因此,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防范风险、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本文以中色股份为例介绍了资源型企业内
目的:探究腹腔镜及开放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预后效果观察。方法: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参照组给予开放手术,研究组给予
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虽然会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但也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在综合分析黄石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择工业"三废"作为环境指标,实证考察了黄
针对不同规格的产品不锈钢管进行了码垛系统的结构设计,介绍系统工作原理,阐述码垛系统的程序设计,以及主要硬件的选用过程,实现包装箱的自动码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