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用地锐减、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壤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土壤质量评价及提升农用地生产能力成为了国内外政府、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当前保发展和保吃饭的双重压力下,缓解人地矛盾、保障农用地数量与质量、科学合理利用农用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四川蓬溪天福镇为研究区,通过遥感数据和GIS平台,结合野外调研,明确区域内地层岩性、地貌、土壤类型及元素化学特征,并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研究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对研究区进行农业生态区划研究工作。通过该论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天福镇为典型的丘陵地带,地表出露地层为侏罗系地层和第四系地层,受地层岩性控制,地表形态为中丘、浅丘、平坝等地貌类型。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其中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侏罗系砂岩地层出露地带,水稻土母质由第四系老冲积层发育而成,黄壤母质由黄色老冲积物发育而成。(2)在2002-2014年之间,研究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草地有少量减少,林地总体有所减少,水域无明显变化,但是建设用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研究区尽管耕地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土地利用方式还是主要以耕地为主,其他用地次之。也可以看出耕地占有绝对优势,也反映出了农业生产是研究区主要产业活动。(3)土壤环境健康评价结果:研究区环境健康质量中等的占的比重最大,占31.82%。环境健康质量差的占9.88%,主要分布于长岭村、马道村、长平村等,天福村环境健康质量较好。(4)论文利用土壤营养元素、土壤重金属元素和土壤有益元素三个因子对四川蓬溪县天福镇土壤化学评价,结果表明天福镇土壤质量整体表现为优,区内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土壤化学条件均适合农林业发展:(1)主要营养元素包括N、P、K及有机质,研究区内土壤肥力总体质量表现为优,其中水稻土相对更好。(2)区内土壤重金属元素Cd、Hg、As、Cu、Pb、Ni、Cr等元素,从地累积指数分析,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为0级,土壤质量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3)土壤中的Zn、Mo、B和Se微量元素含量达到自然状态的正常值,其中较高含量级别的含Se土壤沿涪江水系的支流河道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处在区内土壤健康质量高的土地上,有利于“富Se”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在不同的用地类型中,各元素的含量变化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集中分布在中值阶段的较多,低值阶段和高值阶段的较少,分布均匀的极为罕见。(5)从研究区坡度因子评价来看,将研究区坡度评价分为5级,4、5级是研究区分布最大的一部分,该地段地势平缓,适合农业种植。根据研究区坡向评价结果可知:将研究区坡向分为4级,3、4级坡向区种植喜阴植被为宜,通过对坡向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通过对研究区的地势地貌特征分析可知,西南部和东部更适合农业种植,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发展。其中长岭村、狮山村、长坪村、白鹤林村以及马道村是最适合发展规模农业的区域。(6)根据土壤化学元素特征,在“系统性、独立性、可比性、真实性、实用性”的原则指导下,综合选取地形地貌、土壤特征、土壤化学以及灌溉能力作为评价因子,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基础,对土壤质量进行了等级划分。按照综合评价结果,对天福镇农用地进行优化布局和农业区划:优化布局中,将研究区分为经济林产品基地、名特优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单元,其中经济林产品区可以分为南缘经济林带和北缘经济林带;农业区划中,以2014年农用地现状为基础,根据土壤质量状况,对其进行农业区划及土地利用调整。(7)本文结合研究区的土壤质量特征,提出了研究区农用地分布区分类管理,荐举了研究区生态管控和农用地平衡施肥的具体措施,为提高农用地生产力、提升土地利用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