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教育也随着社会变迁和政权更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科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迁。生物教科书是生物课程的载体,是课程目标的直接体现者,生物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就是生物教科书的改革。研究近百年来中学生物教科书内容变迁,对教科书的编写和发展,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清末以来的主流教科书样本共14个,运用历史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对遗传与进化内容变迁进行了统计分析。以20世纪遗传学的发展、生物课程发展、教学大纲变化、教材建设历程等为背景,从内容数量、核心概念、逻辑体系、学科成果这四个方面对样本中的遗传与进化内容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物教科书中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发展与是学科发展和课程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教科书选取的遗传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遗传学发展历程的重现,但同时受到生物课程发展的限制,所以还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国外课程思想、特殊历史事件等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清末和民国时期,教科书中几乎没有遗传学知识,但由于清末进化思想的传播,教科书中出现了较多的进化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在教科书编写中政治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中遗传学内容局限于米丘林学说,对诸多遗传学成果采取排斥和批判态度;文革后到20世纪末,教科书中引入了大量的现代遗传学内容,关注能力性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跨入新世纪的新课程改革,教科书内容上更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核心概念和最新进展,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中百年学生物教科书中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变迁规律如下:内容数量呈上升趋势,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三位一体”的教育内容和知识的表现形式;核心概念更为精简和严谨,注重科学史的介绍,突出过程与方法;教育目标更为多元化,遗传学逻辑体系从无到有,注重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教科书内容更新与学科新成果出现的时间差逐渐缩短,学科发展对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更为迅速,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技术、以及现代应用的比重明显加大。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最后提出建议:教科书的编写要寻求学科、学生、社会三因素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教科书内容的选取要注意基础性、体现时代性、紧扣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