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当今社会的老龄化,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高。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髓鞘相关抑制因子(mylin-associated inhibitor factors, MAIFs)是一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中的神经纤维生长抑制剂,包括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 MAG),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ligodendrocytemyelin glycoprotein, OMgp),轴突生长抑制因子A(Neurite out-growthinhabitor-A, Nogo-A)及近年发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受体相互作用蛋白-B3(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 cellular receptor interactingproteins-B3, Ephrin-B3)等,其主要功能是参与髓鞘的形成、维持髓鞘的完整性、抑制轴突的再生。Ephrin-B3表达于少突胶质细胞,而少突胶质细胞是组成白质的主要细胞,参与白质轴突髓鞘的形成。本研究旨在探讨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血清中Ephrin-B3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量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治。实验方法: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将2010年12月~2011年12月住院的3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头颅CT图像和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依据出血量分为少、中、大量出血三组(少量出血组<20ml、中量出血组20ml~40ml、大量出血组>40ml),并于入院第3d复查头颅CT;分别于发病第1d、第3d、第7d和14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采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4ml,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中不同时间点Ephrin-B3的浓度。应用统计学分析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血清中Ephrin-B3浓度有无差异以及神经缺损程度情况。实验结果:1.脑出血组患者发病第1d血清Ephrin-B3的含量即开始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第3d时升至最高,与发病第1d、第7d、第14d相比,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7d与第14d时含量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2.脑出血组患者发病第1d,大量出血组血清Ephrin-B3含量(5.507±1.543) ng/mL明显高于少量出血组(1.488±0.857) ng/mL,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患者发病第3d,大量出血组血清Ephrin-B3含量(7.968±0.560) ng/mL明显高于少量出血组(2.870±1.121)ng/mL,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出血量患者第1d血清Ephrin-B3含量与出血量分别呈正相关(r=0.911,P<0.01, r=0.979,P<0.01, r=0.941,P<0.01)3.脑出血患者在发病不同时间点血清Ephrin-B3含量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0.5235, P<0.01;r=0.7436, P<0.01;r=0.4572, P<0.05;r=0.4145, P<0.05)。NIHSS评分越高,血清Ephrin-B3含量越高。脑出血患者第3d NIHSS评分与血清Ephrin-B3含量相关性最为显著(r=0.7436, P<0.01)。实验结论:1.脑出血患者血清Ephrin-B3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发病第3d时到达高峰,以后下降。其含量与脑出血患者血肿量呈正相关。2.脑出血患者血清Ephrin-B3含量与NIHSS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其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有紧密的关系。3. Ephrin-B3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白质损伤的发生,有可能成为早期反映脑出血后白质损伤程度的血清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