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士大夫在人生得意或仕途失意时的感情寄托。笔者试图从“逸”之产生渊源、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审美内涵及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影响进行具体阐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了“逸”的渊源。通过查阅文献,阐释“逸”字的单字涵义变化,进而探讨“逸”的复义。再者中华民族有尚“逸”的传统,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最后“逸”的思想来源,秉承道家思想,杂糅儒释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结果。第二章纵向梳理了“逸”的历史发展,选取最具有时代特征“逸”的表现进行论述。先秦出现逸民,两汉时期有学者提出逸在布衣失志而作,隐逸思想是其文化来源;魏晋时期,“逸”走进人物品鉴和文艺批评中;隋唐时期,“逸”在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表现;宋元时期,艺术家对逸格的内涵有了深入理解且发展了逸之理论,且“逸”内化为宋代文人的精神品质,统治者尊隐尊“逸”,对社会秩序安定和谐有很大的帮助;明清时期,“逸”得到进一步发展,理论得到发展,表现在文人画理论对逸进行改造,和逸品笔墨理论的探讨。从这里我们能较为清晰地把握逸发展的脉络。第三章论述“逸”的审美内涵,也是本文的重点。首先,论述“逸”的审美特征及其表现,如“逸”具有空灵冲淡、超脱不羁之美等;其次根据对“逸”的多种审美形态做出划分,主要分为飘逸、清逸、高逸三类,将其各自的表现进行具体的论述;最后探讨与“逸”的相关美学问题,对比融合其他美学范畴,如“气”、“韵”、“趣”等。第四章主要讲述“逸”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审美人格的建构、对审美创造思维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研究“逸”有利于建构古典美学范畴体系,对我们当今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