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籍犹太人,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代表人物,被认为是“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并被誉为20世纪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有罕见的才华,渊博的学识,他丰富深邃的思想可以给我们很多方面的启迪。本文从他庞大繁杂的思想中择取他关于“灵韵”的描述,着重考察他对“灵韵”这一个概念的文化阐释。以灵韵理论为切入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是他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人类艺术形式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他对整个人类生活作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与人的生存状况,并紧紧围绕艺术问题的研究来进行。他认为每种艺术样式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生存土壤,艺术形式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而改变。他考察了各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艺术样式,着重研究的是:史前文明时期的神话,前资本主义文明时期的灵韵艺术,资本主义文明时期的机械复制艺术。“灵韵”这一词最早是本雅明用于阐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概念,进而他又用于阐析传统古典艺术中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最后又扩大开来,用于阐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样“灵韵”这一概念体现的文化内涵就与人类学研究中所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密切关联,从而与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相通相合。本文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并结合具体的文艺现象,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维度进行分析,本文采取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进行文化阐释,并从人类学视角阐发其中所蕴涵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本文主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外有关本雅明研究的大致情况,评析审美人类学的基本精神,分析本雅明灵韵理论中的审美人类学视角。第二部分,概括本雅明灵韵理论的基本内容。首先是灵韵萌芽于史前文明时期的神话中,认为灵韵与神话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然后到灵韵成熟于前资本主义文明时期的灵韵艺术中,从而概括出灵韵所具有的特性:灵韵的独一无二性,对灵韵体验的整体性,灵韵的主体间性。最后在资本主义文明时期,机械复制艺术取代了灵韵艺术,从而灵韵逐渐走向衰落。在这个时期通过灵韵艺术与机械复制艺术的对比,剖析了灵韵衰落的原因:第一,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改变;第二,艺术传播的可复制性;第三,艺术的功能从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第四,审美观照方式从有距离的凝神观照到无距离的震惊体验;第五,艺术价值的永恒性到可修改性。第三部分,通过与中国古代美学的韵论比较,加深对本雅明灵韵理论的文化认识:首先,本雅明的灵韵理论偏重于视觉形象,而中国古代美学的韵论偏重于听觉的形象;其次,本雅明的灵韵理论更具有批判现实的革命性,而中国古代美学的韵论更多是强调一种隐忍守拙的精神。第四部分,探析本雅明灵韵理论中所蕴涵的审美人类学思想。第一,灵韵与仪式相关——灵韵的产生与艺术最初的仪式功能相关;第二,关于他者的目光:灵韵是他者回眸的目光;第三,对自然美的体现:参照自然事物的灵韵来阐明艺术作品的灵韵;第四,审美启蒙与救赎,认为灵韵独一无二、自律性的特性标示了一种独立外在的态度,可以唤醒当下异化状态中大众的麻木意识,从而获得审美启蒙与救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五部分,探讨本雅明灵韵理论的意义。首先是历史唯物主义烛照下的人类学视角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深化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思维向度;其次是对天人合一审美理想的体现的现实意义:可与审美人类学研究一起介入到当下的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文化、和谐家园、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