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又名茶子树,茶油树,是山茶科山茶属油茶种的常绿小乔木,亦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分布范围较广的木本油料树种。目前油茶林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技术落后、产量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油茶林地力维护、水土保持生态培育试验方面研究,油茶林提高授粉、保花保果生态培育试验方面研究,以及成林地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促进授粉、坐果率影响的研究。得到结果如下:(1)通过对油茶林下物种多样性调查和复合经营研究现状分析表明,油茶林下植被由于受人为干扰影响,林下灌木常见盐肤木、楤木等落叶种类,拔葜、寒莓等木质藤蔓植物也较丰富,草本植物以芒萁、蕨、荩草等为优势,甚至白顶早熟禾、黄鹌菜等一年生草本也经常见到,说明种类比较复杂,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油茶林下植被很不稳定的次生性质;油茶林复合经营主要集中与豆科农作物的间作、与草珊瑚等中药材的套种、与油桐等经济果木的混交、与狗牙根等牧草的复合等类型或模式,而且多集中于短期或前期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应水土保持、养分损耗和光照等小气候特征的调查研究,基本表明选择合适的种类进行复合经营能够提高单位面积油茶林的经济效益,在复合条件下通过合理耕作、以耕代抚能够改良土壤和提高油茶籽产量。(2)通过对油茶林地力维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培育试验研究表明油茶林地种植豆科植物决明、截叶胡枝子和美丽胡枝子后对提高土壤养分和减少水土流失作用明显。分析表明,油茶林种植决明后当年土壤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4.40%、27.24%和19.82%,第二年分别提高8.40%、9.84%和23.98%。种植当年对土壤的速氮、速磷分别提高3.22%、5.49%,土壤含水率提高16.55%;第二年对土壤的速氮、速磷和速钾分别提高27.04%、20.54%和12.87%,土壤含水率提高6.38%。同时种植决明后夏季油茶林地的土壤平均温度比对照可降低2-3℃;种植截叶胡枝子后当年对土壤的速氮、速磷、速钾分别提高3.22%、5.49%和18.99%,土壤含水率提高16.55%,土壤有机质提高11.68%;第二年对土壤的速氮、速磷和速钾分别提高20.87%、47.29%和25.08%,土壤含水率提高8.10%,有机质提高32.60%;而对林地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有升有降,第二年全磷和全钾分别降低3.39%和15.87%;油茶林地内种植美丽胡枝子后,对土壤的全氮和速效氮都有所提高,特别是速效氮的增幅明显,第一年提高3.79%,第二年提高9.76%;土壤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提高16.56%和20.92%,第二年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7.31%。采用侵蚀针试验法表明,种植美丽胡枝子后在强降雨条件下土壤被侵蚀的厚度分别减少0.27cm和0.25cm,表明美丽胡枝子对提高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和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了较好的作用。(3)通过对油茶林地种植的美丽胡枝子的访花昆虫的观察表明,美丽胡枝子的访花昆虫大都数也是油茶林的主要传粉昆虫,特别是蜜蜂科、胡蜂科、食蚜蝇科、弄蝶科和粉蝶科等都是油茶花较好的授粉昆虫资源。因此,油茶林种植美丽胡枝子后将有利于油茶传粉昆虫的引入,对培育和保护油茶传粉昆虫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在油茶林上层种植高大落叶乔木马褂木,间种决明试验,测试表明夏季一天中每个时段的林内气温较林外气温低,特别是中午11:00至15:00之间效果较明显,林外平均气温为34.4℃,林内平均气温为32.5℃,低1.9℃。而林内的相对湿度较林外高,平均高4.2个百分点。通过对试验地4-11月土壤含水率的测定表明,各个时段的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对照地,其中7月、8月、9月分别高出对照地2.6、2.35、1.79个百分点。(4)通过生长调节剂的辅助试验表明,对油茶喷施营养元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油茶的开花数量、结果率和油茶产量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和不同药剂的处理效果有所不同。其中采用2000mg/L细胞分裂素+0.5%尿素+0.5%磷酸二氢钾+竹醋液处理效果最好,对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长林55号的开花数量分别提高47.62%、73.89%、28.45%、129.02%,结果数量提高81.44%、94.04%、111.62%、180.06%,鲜果重量提高57.05%、75.00%、75.00%、139.32%。竹醋液是竹材热解得到的一种副产物,主要成分是水、有机酸、酚类、酮类、醇类及酯类等多种组分组成。试验表明竹醋液与其它营养元素配合使用具有促进油茶花芽分化、提高座果率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