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是首批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一旦进入环境,就会因其高毒性、生物蓄积性、难降解性、半挥发性和远距离传输等性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所产生的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用正己烷丙酮(v:v,1:1)混合溶液作为提取剂利用索氏提取器进行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水体样品在PH=7左右时,用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进行提取,二者均以二氯甲烷为淋洗剂,过无水硫酸钠-硅胶-中性氧化铝层析柱作为净化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样品的检测。经适用性验证,十五种目标物α-HCH、β-HCH、γ-HCH、δ-HCH、O,P’-DDT、P,P’-DDT、P,P’-DDD、P,P’-DDE、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PCB180沉积物样品的回收率在86.47%-119.82%之间,标准方差在0.0070-0.0974之间;而水体中的回收率则在85.91%-108.31%之间,标准方差在0.0015-0.0537之间。方法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就能符合分析要求。为了弄清楚15种物质在贡湖的分布规律和来源,在贡湖设立了十一个采样点。依照上述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贡湖的十一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贡湖中六六六的浓度在0.2502ng/g-9.8194ng之间。都低于国家三级标准。每个点的含量差异性很大,四种异构体之间检出率最大的为α-HCH和β-HCH均90.91%,δ-HCH的检出率最低为54.55%,γ-HCH异构体处在中间为81.82%。根据各个异构体的含量比例可以得出:贡湖地区有林丹使用的历史,污染源为农业面源。在DDT的检测中检出率最高的为P,P’-DDE高达90.91%,紧跟其后的是P,P’-DDD,检出率则为54.55%,P,P’-DDT的检出率为45.45%, O,P’-DDT的检出率最低仅为9.09%,依然广泛存在。根据(DDD+DDE)/DDT以及DDE/DDD判定近期内没有新的DDT的输入,但可能受到其它含有DDT物质的轻微影响,DDT降解的环境为兼性环境。对多氯联苯的分析表明,该区域PCBs的检出浓度为1.3922-7.0516ng/g干重,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PCB52100%, PCB101 81.82%, PCB2872.73%,其余的四种PCB118、PCB138、PCB153、PCB180均没有检出。其中PCB52的含量为最高在0.9571ng/g-6.3467ng/g之间。主要来自于电力设备中的绝缘油或浸渍油,由于三氯代联苯的挥发性较强,区域内含量最高的为四氯代联苯PCB52。对水样的分析表明,水中六六六的检出率比沉积物中高,α-HCH、p-HCH以及δ-HCH的检出率均为100%、γ-HCH的检出率低一些为54.55%。这是由于在水环境中四种异构体的稳定性为γ-HCH<β-HCH<δ-HCH<α-HCH,且各个异构体之间会发生一定量的转化。在水样品中均没有DDT的检出,在对PCB的分析中,检出率的顺序和沉积物中有较大的差别PCB52>PCB28>PCB101且检测出沉积物中没有检出的PCB153检出率比低于PCB101。这种差异性主要由于二者溶解度的不同,区域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最后汇入贡湖。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上,总体的基本规律是四月份浓度最高,六月份略有变化,八月份浓度最低。但在一些点上表现出特异性,在对这些特异点的分析表明,望虞河是贡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六号点是污染物的汇集区,污染物一直处在较高的水平上。11号渔民聚集区以及1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站也有污染物进入水体,由此治理太湖的关键在于治理流域内的河流,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