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为叙事的艺术,电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这一问题入手,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分析了二者在叙事媒介、叙事要素、生产与接受等方面的异同,进而谈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影的文学性问题和电影的改编问题。电影改编问题是电影与文学纠结关系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一个集中体现电影文学品格魅力的问题。在这一命题下,本文力图通过对电影和文学两种艺术形式异同性的分析,以中国电影代表人物——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作为经典案例,在全面把握其作品情况的基础上,将他的作品以《英雄》为界进行前后期划分,并分析其作品前后期的风格差异:前期选取《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三个电影文本,通过对这三部电影作品与文学文本的比较,剖析电影利用文学文本为电影提供故事资源、想象空间、精神向度、人文价值等方面成功经验,阐明文学文本的“文学品格”对改编成电影,使电影获得艺术魅力的重要贡献。后期电影选取《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个电影“大片”,对张艺谋近几年由独立编剧制作的“大片”进行分析,指出其在产业上的贡献,同时看到它们大多存在形式铺张奢华到极至,而缺乏思想内涵上的价值追求和意蕴生发的问题,探寻当下“大片”现象的弊病与电影作品文学品格欠缺的内在关联,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将“文学与电影”这一老话题和当下最新的电影实践问题结合在一起,将其纳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时代语境之中进行分析,将电影的文学品格作为电影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及时予以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同时,也通过文学对电影的影响,强调“文学品格”之于电影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