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网站英语人文景观旅游指南对比研究——评价理论视角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对选自中国和英语国家网站的英文人文景观旅游语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从语篇语义层面发展了人际意义系统。评价理论涵盖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聚焦于对语言的“评价”,旨在通过分析语言来揭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立场、情感和观点(王振华,2001)。  旅游语篇通过介绍和推销旅游景点以吸引潜在游客,其中必然涉及大量评价性语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景点,吸引无数国外游客前来游览。以往的研究较少涉及到英文人文景观中评价资源的使用情况,本文通过对英文人文旅游语篇词汇资源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如何透过评价资源实现人际功能,弥补以往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1)英文人文景观旅游语篇如何运用评价资源达到推广旅游产品的目的?语篇里的态度资源、介入资源、级差系统的分布情况如何?(2)中国网站和国外网站的英文人文旅游语篇在评价资源的运用上有何异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何在?(3)中国的旅游网站应如何提高英文人文景观旅游语篇的写作以吸引更多的潜在游客?  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定义,人文景观指由各种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历史文物、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景观。本文选取了40篇英文人文景观旅游指南作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其中20篇选自中国网站(简称CTT-C),20篇选自英、美等国网站(简称CTT-E)。本文在手动标注的基础上,采用UAM Corpus Tool(Version2.8)软件对其中的评价资源进行统计分析。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框架,通过分析所搜集语料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发现:在某些评价资源的使用上,两类语篇并无明显差异,例如积极和消极资源,话语压缩及话语扩展的分布比例,语势和聚焦资源所占比例。但就某些评价资源的分布,两类语篇存在较大差异。就“态度”类资源而言,英语国家网站使用的情感资源明显高于中国网站且以“你指向”情感为主,中文网站则侧重于“旅游者指向”;与英语国家相比,中国旅游网站使用的隐性评价资源明显高于显性评价资源,这与中国内敛含蓄的文化特点紧密相关。中国网站使用的鉴赏类资源多于英语国家网站,没有使用“安全”类情感资源;两者在“判断”类资源的分布上较为相似。在“介入”类资源方面,两种文本都倾向于选择自言资源,但英语国家网站使用的自言和借言资源在数量上均高于中国网站,分布也相对平衡,尤其借言资源的使用差距更为明显;中文网站更倾向于使用“宣言”类资源。在“级差”类资源方面,两类文本所使用的语势资源均远远高于聚焦资源,但英语国家网站使用的聚焦资源要多于中国网站。  本研究揭示了中外旅游网站英文人文景观旅游文本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彰显其共性和差异,希望为改进中国网站人文景点英文旅游语篇提供参考,也为评价理论的研究和旅游语篇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这篇论文是关于中国职业女性和德国职业女性的文化对比研究,它以德国公司为背景,主要探讨中国和德国的女性员工(附文化群体)与男性员工及上司(主文化群体)在交流过程中所体现
在中国古典戏剧宝库中,《牡丹亭》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全剧共计55出,主题鲜明,文情并茂,文化内涵丰富,难怪连它的作者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都承认:“自谓一生‘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