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发现红色红曲霉菌(M.ruber)产生强降胆固醇物质洛伐他汀之后,国内外学者掀起了降脂红曲霉菌的研究热潮。目前洛伐他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洛伐他汀的合成基因、发酵工艺的优化以及高产菌种选育等方面。很少涉及有关发酵基质替代方面的研究,酱油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源,能被微生物充分利用。因此,利用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具有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氯化锂诱变筛选高产洛伐他汀的红曲霉菌株;研究此菌株高产洛伐他汀的发酵条件及其工艺参数;通过驯化此菌株研究其利用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的影响因素。其结果如下:对实验室保存的红曲霉菌株进行氯化锂诱变,最终筛选出六株有较好正突变的菌株。其中三株正突变株的产洛伐他汀能力大大提高,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14%(HW3)、239%(HW5)、169%(HW6)。菌株HW2、HW3和HW5的遗传稳定性相对较好。在驯化实验中发现,菌株HW2在酱油废水中表现较强适应能力,且生产洛伐他汀的性能较好。目前洛伐他汀含量检测的方法主要为HLPC,其检测过程复杂、耗时,不能直观的检测到高产红曲霉菌株。而红曲霉菌发酵生产洛伐他汀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红曲色素的生产。因此,研究红曲色素和洛伐他汀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能简便筛选出高产洛伐他汀的红曲霉菌。本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无论是碳源还是氮源,其色价与洛伐他汀产量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1以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价实验获得了HW2摇瓶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转速180r/min、6%蔗糖、4%大豆粉、0.5%乙酸钠、温度28℃,最优发酵条件下洛伐他汀的产量为71.48mg/L,较初始含量(24.84mg/L)提高了288%。研究了菌株HW2以酱油废水替代基本培养基中的氮源,生产洛伐他汀的发酵因素的影响。以添加质量分数为6%蔗糖的碳源,生产洛伐他汀的量较高;酱油废水的保存方式和时间对洛伐他汀的合成也有较大影响,以4℃中,时间不超过1.5月的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的量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