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系统回顾总结了古今医家有关中风病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论述,并根据现代脑肠轴及脑肠互动学说阐述凉血通瘀法论治缺血性中风的理论依据,临床运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创制的凉血通疲方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并结合脑肠互动学说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通过研究揭示凉血通疲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抗炎机制及其脑肠联动反馈效应,明确通腑泻热功效在凉血通瘀方中所起的作用。阐述名老中医验方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凉血通疲法治疗中风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方法]按照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选取急性脑梗死邪实证患者为治疗对象。根据简单随机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治疗,两组均以14天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胃肠症状积分评定,两组并发肺部感染、意识障碍程度;检测患者血清脑肠肽CCK-8、细胞因子(NF-κB、TNF-α、IL-1β)水平。[结果]治疗组42例基本恢复5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9例、稍进步11例、无效及恶化共2例,显效率47.6%,总有效率95.2%;对照组基本恢复7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13例、稍进步9例、无效及恶化共8例,显效率28.6%,总有效率8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治疗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治疗组为7.36±5.40分,对照组为9.79±5.56分,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NIHSS评分治疗组为2.45±2.28分,对照组为3.60±2.73分,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第14天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治疗组为73.29±27.93分,对照组为60.48±30.08分,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两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及胃肠症状积分比较,P均<0.05。在伴发肺部感染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存在可能疗效优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改善意识障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意识障碍发生率及程度少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均安全有效。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CCK-8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1;但治疗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NF-κB、TNF-α、IL-1β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1)凉血通瘀方对急性脑梗死邪实证患者具有确切疗效,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改善胃肠道症状,促进病情好转,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2)凉血通瘀方通过干预急性脑梗死后的炎症信号通路,提高患者血清CCK-8水平,抑制NF-κB、TNF-α、IL-1β等损伤性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对急性脑梗死缺血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3)凉血通瘀方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促进意识障碍的好转,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及促醒(醒脑通窍)作用。(5)凉血通瘀方疗效确切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临床应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