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着眼于敦煌市棉花生产和棉蚜发生与治理现状,采取系统调查的研究手段,2005年研究了不同棉苜种植方式棉田天敌群落组成及动态规律、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动态、主要天敌的捕食作用及棉田产量和产值,为提高该地棉田害虫管理水平和棉田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田天敌群落结构调查。共查得天敌23种,其中昆虫5目12科20种,蜘蛛目3科3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瓢虫类(Ladybirds)、蜘蛛类(Spiders)、草蛉类(Lacewings)和花蝽类(Flower bugs)天敌。可见,苜蓿带的种植为天敌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使得天敌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加,其中每隔1膜间作75cm和50 cm宽苜蓿带棉田天敌种类和总量最多。(2)研究了棉田天敌群落时序动态。间作或邻作苜蓿带的棉田中,天敌群落天敌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标变化受刈割苜蓿带的影响很大。棉田中苜蓿带的不同种植方式,使刈割苜蓿对天敌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以每隔1膜间作75cm和50 cm宽苜蓿带棉田中影响最为明显。(3)棉田棉蚜和主要天敌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棉田中瓢虫类、草蛉类和蜘蛛类天敌生态位宽度均小于对照棉田,且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都较高。可见,刈割苜蓿可以使天敌数量产生明显的高峰并与棉蚜有较好的同步性,利于天敌及时控制棉蚜,对棉蚜的防治起重要作用。棉蚜的生态位宽度以对照棉田最大,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最小。可见,间作棉田中,棉蚜数量除两次刈割之前的高峰期比较明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平。(4)棉田中棉蚜及主要天敌(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和花蝽类天敌)数量动态研究。在整个调查期间,间作棉田中棉蚜数量始终低于对照棉田,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数量多高于对照棉田。在每隔1膜间作50和75cm宽苜蓿带的两类棉田中,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一直显著高于对照棉田;对照棉田的棉蚜平均数量为这两类棉田的4.5~6.8倍。刈割苜蓿对棉蚜及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的数量动态影响较大。在棉蚜急剧上升期刈割苜蓿,使棉田内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数量急剧上升,棉蚜数量急剧下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田棉蚜的暴发。间作苜蓿带的4类棉田中,尤以在棉田内每隔1膜间作50cm和75cm宽苜蓿带的间作方式对棉蚜的控制效果最好。(5)主要天敌对棉蚜的捕食功能研究。每头多异瓢虫成虫、星豹蛛成蛛和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棉蚜24h内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166.7、106.4头和137头,表明这3种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