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伏邪、伏毒学说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人体感邪至发病的过程而总结归纳出的一套指导疾病诊治的中医理论体系。它经过了漫长的形成、演变、修正及发展的过程,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作为许多疾病的理论指导。广东省名老中医罗云坚教授有多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观察,提出可以运用伏邪、伏毒理论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念。我在2年跟师罗云坚教授的过程中,见识罗教授运用伏邪、伏毒学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后众多患者病情的改善。故本课题将从伏邪、伏毒理论角度出发,收集中医古籍文献中含有该理论的条文,通过对条文的梳理归纳,从中寻找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理论依据,并分析历代医家对伏邪、伏毒致病的机理、治则治法与痢疾发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相关性,同时分析3例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总结罗教授运用伏毒致病学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从而推论出伏邪、伏毒理论对于指导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可行性,为这一理念提供中医的理论基础。方法:首先,在图书馆中查阅关于伏邪、伏毒学说起源与发展的中医文献,了解现存关于伏邪、伏毒学说的内科著作,初步建立书目检索库,确定检索词为“邪”“伏邪”“伏气”“伏毒”及相关描述的概念,并设定检索的时间范围为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然后在正版的《中华医典》光盘中根据检索词以“内容检索”的方法在全文区中检索并筛查出含有“邪”“伏邪”“伏气”“伏毒”及相关描述的文献,并对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剔除重复及与所寻疾病症状无关的文献,将筛选出来的文献从伏邪、伏毒起源与发展、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并按朝代顺序将条文整理归纳出来。并同时查阅相关文献界定溃疡性结肠炎在古籍中的病名,将其定为“痢疾”或“痢”及类似概念的内容为检索词。然后同样在《中华医典》光盘中按照检索词进行搜索,但需剔除含义为“小儿痢疾”及“产后痢”内容的中医古籍,分析其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并将相关条文整理出来。同时分析3例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总结罗教授运用伏毒致病学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最后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伏邪、伏毒致病的机理、治则治法与痢疾发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相关性,从而推论伏邪、伏毒理论对于指导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可行性。结果:1.综合历代医家对“伏邪”“伏毒”病因病机的阐述可以得出,其致病机理主要可概括为在机体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内外邪毒并潜伏体内,待复感新邪或疾病治不得法使伏邪内陷的情况下发病这三方面。《内经》即强调了感受外邪和人体正气亏虚两方面条件;以后到明朝中期以前,医家们逐渐将伏邪内涵狭义化为“伤寒”中的一部分,即“伏寒化温”之说,对于伏邪、伏毒致病机理的认识都没有较大突破,大部分沿袭《内经》中的认识;直到明朝末期《温疫论》使伏邪理论从狭义的伏寒化温说中释放出来,并使伏邪理论在明清时代达到鼎盛时期,提出内生之邪致病的重要性,并全面概括伏邪发病时机为或因复感新邪,或因正气亏虚,或因疾病治不得法使伏邪内生内陷发病。相对古代医家对于痢疾,即现代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方面的探讨亦可总体概括为在外感(如六淫、饮食不洁)及内伤(如房劳过度、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致病因素下,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淤血、积滞等邪毒,潜伏体内,伺机而发,导致瘀血阻络,最后形成内疡等局部病理变化。亦即可概括为感邪和正气亏虚两方面,正与伏邪、伏毒致病机理相似。《内经》里总结痢疾两个重要的致病环节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洁。两汉至隋唐时期主要揭示此病邪潜伏在肠中致使气血壅滞,传到失司,使疾病缠绵难愈。清代医家则着重强调“正虚留邪在络”是痢疾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并指出肠中瘀热、寒湿等伏邪留滞是痢疾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因。2.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于伏邪、伏毒致病的治则治法可知,东汉时代最早提出了“当须脉之”及“以意候之”来诊治伏邪。后世医家逐渐提出应用攻里之法,包括汗、吐、下、透等法驱逐伏邪,另外一些医家提出在攻邪同时应顾护津液,适当施以补法。明清时代达到鼎盛时期,提出若复感新邪,应先解新邪,后攻里邪的观念,并提出“药到病所、托邪外出、固护正气”的治疗原则。总体来说,历代医家对伏邪、伏毒疾病的治疗可概括为祛邪扶正。而祛邪以攻里为主,攻里又以攻里热邪毒为主,然后清表为辅,并顾护正气,适当的施以补法。而古籍中对于痢疾方面的治疗,最早在《内经》里便已经提到“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的“热者寒之”的治法。宋金元时期,对痢疾病因病机的认识较前有所发展,痢疾的治疗亦有不少创新,该时期医家提出“通利为先,次正根本”“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及“病气大退,正气未复,当补脾”等治法;明清时期以总结、归纳为主,但除了继承前贤的治则治法,该时期医家还提出了“治先通利,久当温补,兼顾胃气”“先解其外,后调其内”“清热利湿”及治宜禁忌等治则。因此可见,历代医家对于痢疾的治则治法方面,亦符合伏邪、伏毒致病的治则治法。3.罗云坚教授运用“伏毒致病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1)以祛毒为大法,并贯穿疾病全程:主张以解毒、托毒之法祛毒,并灵活运用清热、祛湿、化湿与活血等治法治疗不同病理基础的患者。(2)祛毒治疗的过程中,同时顾护正气(3)从厥阴肝经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结论:1.通过本次研究,得出历代医家对伏邪、伏毒致病机理的认识与古籍中对痢疾,即现代疾病中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描述类似,可大体总结为三点:(1)首先为人体正气亏虚;(2)然后为外感邪气或内生病邪;(3)最后为或因复感新邪或因疾病治不得法使伏邪内陷发病。治则治法方面,分析中医古籍中关于伏邪、伏毒致病与痢疾治则治法方面的相关性,发现二者治疗大法一致,均为“祛邪扶正”。而其他治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可总结为:首当攻里,同时顾护正气,适当的施以补法,可必要时攻补兼施,新感时辅以解表。攻法主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为主,具体治法为苦寒泄热、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攻下积滞等,并以清热解毒为主。分析历代医家对于清热药的应用集中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而清热之法又主以清热解毒为主,清热毒药主要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扶正之法体现在温补肾阳、补益脾胃、补气养血等。解表以辛凉、辛温之法等。2.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及近现代中医学家对伏邪、伏毒理论的研究可进一步确信其对指导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行性。而我在2年跟师罗云坚教授的过程中,见识罗云坚教授运用伏邪、伏毒学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均达到了很好的疗效,并对罗云坚教授运用“伏毒致病学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该理论对于治疗UC效果突出,因此可为“伏邪、伏毒理论”指导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理念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