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与预测算法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qx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指以社交网络为媒介进行的观点、谣言、评论、用户行为等多种形式信息的传播过程。社交网络对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观点演化与谣言传播可以深入理解信息传播的内在规律,及时地发现和监控网络舆情,预测突发事件;研究微博信息传播可以分析用户的群体行为以及爱好,预测用户行为趋势;通过对微博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精准地投放广告。因此,针对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本文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传播动力学、社会心理学和机器学习等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交网络的观点传播与演化、谣言传播、微博网络传播覆盖范围和传播深度预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针对观点和网络的共同演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动态自适应网络的有界信任舆论演化模型。模型中观点的演化受网络的影响,观点的演化也会导致网络的动态变化。提出了平均观点集合数、观点统一概率、最大集合人数比例和平均步数四个统计指标,分析动态网络中观点演化的内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动态自适应网络模型中,重连概率对观点演化有较大的影响。当重连概率为零时,静态网络模型的统计指标优于动态网络模型;当重连概率增加时,动态网络模型的统计指标逐渐优于静态网络模型,提出的观点传播模型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考虑社会心理学对谣言传播的影响,提出了考虑遗忘机制的谣言传播模型,通过仿真实验研究模型中谣言传播者和免疫者的影响因素。实验发现初始遗忘概率和遗忘速度对谣言的传播力影响显著,初始遗忘概率越大,或者遗忘速度越快,谣言的传播力越弱。遗忘率为指数函数的谣言传播模型更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实验结果有助于加深理解谣言的传播规律。根据仿真实验的结论,提出了谣言控制策略,为谣言的防控及预测提供参考。在微博转发预测研究领域中,多数都是以预测某条微博会不会被转发、预测转发概率为切入点,而很少对转发行为进行定量预测。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改进的随机森林算法,对微博的传播覆盖范围进行定量预测。将提取的特征分为用户特征、微博特征、社交特征三大类,使用机器学习的多种算法和改进的随机森林算法训练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的数据测试改进的随机森林模型时,预测准确率上下波动不大,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提出了改进的随机森林算法定量预测微博传播的深度。将提取的特征分为用户特征、微博特征、社交特征,使用机器学习的多种算法和改进的随机森林算法训练模型。分析不同算法的预测精度,并且研究不同的特征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社交特征对传播深度的预测精度影响更大,并且改进的随机森林算法预测精度有明显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为《城南旧事》的小说序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将从作者运用的独特白描手法、女童视角、结尾的意境深邃三个方面分析文章
针对当前家庭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甲烷气体检测实时性差、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WiFi技术的红外甲烷检测系统。检测部分采用不分光红外法研制的甲烷传感器,无线通信部
恐惧心理是跆拳道实战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是学生掌握技战术和运用技战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本文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教学工作的
阐述了泵送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工艺技术控制要点,论述了泵送生产管桩的原材料要求、生产过程控制要求、设备及计量的要求、生产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四个方面内容。
热电材料可以直接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能源材料,以热电材料制成的器件具有无污染、无噪音、体积小、结构简单、可靠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超分子的特殊结构和性能,使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从而为分子自组装、分子器件、新兴纳米有机材料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材料科学及生
我国大力提倡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使得自行车的数量日益增加,造成了自行车停放无序、占用道路、阻碍交通等问题。针对现有问题,设计研究出一种充分利用上层空间、经济适用的
9月9日,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与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圣-桑的歌剧《参孙与达丽拉》,让·伊芙·奥松斯指挥。与威尔第的《纳布科》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莎
如今的会议口译覆盖领域广、内容专业性强,给译员以巨大挑战。这要求译员需具备一定的言外知识。笔者作为一名中英口译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练习中就发现言外知识对于口译产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希望探究英汉交替传译中言外知识对口译产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本篇论文所采用的案例是笔者作为口译员参加的一次模拟会议的交替传译,会议内容是世界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在牛津大学辩论社所做的演讲,主题为“自
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的抚恤制度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才有了统一的规章,湖北地区的抚恤制度虽然制定较早,却变动频繁,其具体的实施,亦一波三折。抗战以前,省主管当局在处理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