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丘疹、粉刺、囊肿、结节、脓疱及瘢痕等。因其损美性强、发病率高,而使之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疾病,因此有必要给予一定的药物干预治疗。现代医学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副作用大,因此迫切需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在治疗痤疮上具有显著优势。
中药外治法在痤疮治疗中有其独特优势,不仅避免了药物口服对胃黏膜的刺激,且使用便捷。外用治疗痤疮的中药种类有很多,使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单味药配伍而成的复方治疗效果优于单味药。微生物异常增殖在痤疮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且痤疮中医病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肺经蕴热、毒热互结和湿热蕴结,因此有必要对痤疮相关致病菌有较好抑菌或杀菌作用的中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组方及配伍研究。五倍子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衰老等药理作用,其中五倍子单宁酸的收敛、抑菌、抗炎作用与痤疮的治疗密切相关,故应用五倍子单宁酸及其复方治疗痤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痤疮病因病机的探究及治疗痤疮中药文献的挖掘,根据痤疮辨证论治的特点,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对象,筛选出具有收涩敛疮、解毒消痈、活血化瘀等作用的有效复方,并对五倍子复方抑菌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本文的试验方法及结果如下:
1、中药的筛选及比较两种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方法。通过治疗痤疮相关文献的初步筛选,得到除五倍子单宁酸之外的黄芩、黄连、赤芍、蒲公英、桑叶、桑白皮、苦参和牡丹皮八种中药,并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试验菌种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MIC较滤纸片法敏感性更高;五倍子单宁酸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均强于塔拉单宁酸;除塔拉单宁酸外的9种中药提取物对两种细菌的综合抑菌能力依次为五倍子单宁酸>黄芩>蒲公英>牡丹皮>赤芍>黄连>桑叶>桑白皮>苦参。
2、最优五倍子复方配伍配比研究。根据中药方剂配伍原则及各中药提取物对痤疮相关致病细菌的综合抑菌能力,选择五倍子单宁酸及黄芩、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和黄连提取物为试验原料,采用滤纸片法对痤疮相关致病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以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五倍子复方的最优配伍配比。结果发现赤芍、黄连、五倍子单宁酸、黄芩、蒲公英和牡丹皮提取物的浓度按照配比为3.6:1.25:1.0:5.0:2.5:0.75组成的五倍子复方对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69mm和19.34mm。该复方以五倍子为君药,蒲公英、黄连为臣药,黄芩为佐药,牡丹皮、赤芍为使药,全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敛疮生肌之效。
3、五倍子花蜜配合最优五倍子复方的抑菌作用评价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五倍子花蜜和紫荆条蜜的抑菌活性,并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五倍子花蜜配合最优五倍子复方后新复方的抑菌活性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MIC。结果发现五倍子花蜜对两种细菌的抑制活性均强于紫荆条蜜,且20%五倍子花蜜可增强最优五倍子复方的抑菌作用;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对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11mm和21.68mm,MIC分别为22.03和1.38mg/mL。结果表明五倍子花蜜作为复方的赋形剂,不仅起到调和诸药作用,还能增强最优五倍子复方的抑菌活性。
4、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对痤疮主要致病细菌的抑菌机制初探。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对细菌胞外钾离子、镁离子、AKP及胞内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可以使胞外钾离子、镁离子和AKP含量增加,并降低了胞内总蛋白的合成。由此推测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主要是通过破坏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增加其渗透性和通透性导致胞内物质外泄,同时使胞内总蛋白质合成量下降,进而抑制菌体生长。
本研究首次将具有武陵山区特色的中药五倍子及五倍子花蜜,在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筛选及配伍,最终得到对痤疮相关致病细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最佳配伍方剂。通过机制研究发现该复方主要通过破坏痤疮主要致病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增加其通透性和渗透性导致胞内物质外泄,同时使胞内蛋白质合成量下降,从多方面抑制细菌的生长,说明该复方的抑菌作用机制较为全面。为今后临床治疗痤疮的外用制剂开发、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以及该复方的深入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中药外治法在痤疮治疗中有其独特优势,不仅避免了药物口服对胃黏膜的刺激,且使用便捷。外用治疗痤疮的中药种类有很多,使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单味药配伍而成的复方治疗效果优于单味药。微生物异常增殖在痤疮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且痤疮中医病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肺经蕴热、毒热互结和湿热蕴结,因此有必要对痤疮相关致病菌有较好抑菌或杀菌作用的中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组方及配伍研究。五倍子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衰老等药理作用,其中五倍子单宁酸的收敛、抑菌、抗炎作用与痤疮的治疗密切相关,故应用五倍子单宁酸及其复方治疗痤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痤疮病因病机的探究及治疗痤疮中药文献的挖掘,根据痤疮辨证论治的特点,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对象,筛选出具有收涩敛疮、解毒消痈、活血化瘀等作用的有效复方,并对五倍子复方抑菌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本文的试验方法及结果如下:
1、中药的筛选及比较两种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方法。通过治疗痤疮相关文献的初步筛选,得到除五倍子单宁酸之外的黄芩、黄连、赤芍、蒲公英、桑叶、桑白皮、苦参和牡丹皮八种中药,并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试验菌种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MIC较滤纸片法敏感性更高;五倍子单宁酸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均强于塔拉单宁酸;除塔拉单宁酸外的9种中药提取物对两种细菌的综合抑菌能力依次为五倍子单宁酸>黄芩>蒲公英>牡丹皮>赤芍>黄连>桑叶>桑白皮>苦参。
2、最优五倍子复方配伍配比研究。根据中药方剂配伍原则及各中药提取物对痤疮相关致病细菌的综合抑菌能力,选择五倍子单宁酸及黄芩、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和黄连提取物为试验原料,采用滤纸片法对痤疮相关致病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以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五倍子复方的最优配伍配比。结果发现赤芍、黄连、五倍子单宁酸、黄芩、蒲公英和牡丹皮提取物的浓度按照配比为3.6:1.25:1.0:5.0:2.5:0.75组成的五倍子复方对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69mm和19.34mm。该复方以五倍子为君药,蒲公英、黄连为臣药,黄芩为佐药,牡丹皮、赤芍为使药,全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敛疮生肌之效。
3、五倍子花蜜配合最优五倍子复方的抑菌作用评价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五倍子花蜜和紫荆条蜜的抑菌活性,并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五倍子花蜜配合最优五倍子复方后新复方的抑菌活性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MIC。结果发现五倍子花蜜对两种细菌的抑制活性均强于紫荆条蜜,且20%五倍子花蜜可增强最优五倍子复方的抑菌作用;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对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11mm和21.68mm,MIC分别为22.03和1.38mg/mL。结果表明五倍子花蜜作为复方的赋形剂,不仅起到调和诸药作用,还能增强最优五倍子复方的抑菌活性。
4、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对痤疮主要致病细菌的抑菌机制初探。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对细菌胞外钾离子、镁离子、AKP及胞内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可以使胞外钾离子、镁离子和AKP含量增加,并降低了胞内总蛋白的合成。由此推测五倍子花蜜剂型复方主要是通过破坏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增加其渗透性和通透性导致胞内物质外泄,同时使胞内总蛋白质合成量下降,进而抑制菌体生长。
本研究首次将具有武陵山区特色的中药五倍子及五倍子花蜜,在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筛选及配伍,最终得到对痤疮相关致病细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最佳配伍方剂。通过机制研究发现该复方主要通过破坏痤疮主要致病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增加其通透性和渗透性导致胞内物质外泄,同时使胞内蛋白质合成量下降,从多方面抑制细菌的生长,说明该复方的抑菌作用机制较为全面。为今后临床治疗痤疮的外用制剂开发、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以及该复方的深入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