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联合电针治疗在大鼠脊髓受到损伤以后,是否会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产生影响。方法:将实验过程中的SD大鼠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分为正常组、损伤模型组、电针治疗组、脐血干细胞移植组、电针治疗联合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分别简称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脐血组、联合组),每组再分为3个时间段7d、14d、28d,每组共大鼠18只。分别于7d、14d、28d分离各组大鼠的脊髓组织,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定位、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变化,通过观察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探讨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结果:电针治疗组、脐血移植组和联合组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都高于损伤模型组,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治疗组表达量最高。1、本实验组前期建立的脊髓损伤模型有很强的重复性,保证了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2、免疫组化检测的是大鼠脊髓损伤以后,不同时间点的各个组之间BDNF在灰质内的表达变化:BDNF阳性细胞胞质呈浅棕色,几乎全部都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的神经元胞浆内。不同时间点的细胞BDNF表达:(1) 7d时,在电针组、移植组以及联合组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可以看到BDNF蛋白的表达都显著提高;在联合组的脊髓灰质神经元中我们能够看到阳性细胞胞质的染色更深,表明在联合组中BDNF蛋白的表达量最高。(2) 14d时,每一组均可以见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DNF蛋白的表达量比7d时减少,但是表达量仍然要高于对照组的水平。(3) 28d时,对照组、电针组及移植组的BDNF阳性表达量与同组14d时间点相似;联合组的BDNF表达量较7d时有所下降,基本同14d持平。3、免疫荧光检测显示:BDNF阳性细胞胞质染色呈红色,轮廓清晰,主要为脊髓的少突胶质细胞。建模后28天,与对照组大鼠比较,PD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荧光强度分别增强了 62. 7%、49.1%和145%(P <0. 05)。检测结果发现:联合组的BDNF表达量最高。4、Real-time PCR结果显示:BDNF在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7d组表达分别为 9.8 ±1. 0、8.0 ±1. 5、22.2 ±3. 9,均较模型对照组(2. 4±0. 8)有比较显著的升高(Fig. 2A,B),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 05)。14d组表达分别为 3.8 ±0. 7、7.9.0 ±1. 3、13.2 ±1. 6,均较模型对照组(0. 4±0. 05)有比较显著的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8d组表达分别为3.4 ±0. 7、2. 2±0. 4、5.2 ±1. 0,均较模型对照组(0. 4±0. 07)有比较显著的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 05)。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发现:BDNFmRNA在模型组表达较低,在治疗组有比较显著的升高。损伤7d后明显升高,并达到高峰,14d和28d表达量有所降落,但明显高于模型组。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对比,建模后28d,SCI大鼠脊髓组织BDNF的表达量依次增加了 41.3%、3.5%和59.8% (P <0. 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脊髓损伤后,移植的脐血干细胞可以在模型大鼠体内存活,增殖并迁移;脐血干细胞联合电针治疗能够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处移植的脐血干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并能抑制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