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儿童可乐定与胰岛素联合激发试验中生长激素峰值的影响因素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fei1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不同病因的矮小儿童中可乐定和胰岛素联合激发试验下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内分泌病房住院的矮小症儿童,根据制定的筛选标准筛选后,共有232名儿童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夜间空腹12h,于清晨8-9时行可乐定和胰岛素联合激发试验,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甲状腺功能指标,皮质醇,25羟维生素D(25(OH)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GH峰值等指标,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指数标准差分值(BMISDS),身高标准差分值(HtSDS)等。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可乐定和胰岛素联合激发试验中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1.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例男性135例,女性97例,平均年龄9.15±3.02岁;青春期前(Tanner1期)患儿174例,青春期患儿58例,其中Tanner2期47例,Tanner3期9例,Tanner4期2例;将患儿按病因分为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和特发性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GHD组中GH峰值小于5ng/ml为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症(complete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CGHD),GH峰值5-10ng/ml者为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partial growth hormone deficieny,PGHD)。CGHD14例,PGHD76例;ISS142例。  2.PGHD和ISS组临床基本资料分析:PGHD组患儿平均年龄(9.64±2.72)岁,高于ISS组的(8.69±3.1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HD组患儿BMI为(16.29±1.87)kg/m2,高于ISS组的(15.63±1.52)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HtSDS、BMISDS、IGF-1、IGFBP-3、25(OH)D、皮质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HD青春期患儿中包含Tanner2期18例、Tanner3期3例,ISS青春期患儿中包含Tanner2期23例、Tanner3期5例、Tanner4期2例。  3.PGHD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包括年龄、性别、BMI、IGF-1等指标与GH峰值均无显著相关性,在青春期前患儿中,GH峰值和年龄(r=-0.280,p=0.038)、IGF-1(r=-0.346,p=0.010)、性别(r=-0.345,p=0.010)呈负相关,与皮质醇(r=0.274,p=0.043)呈正相关。在青春期患儿中,GH峰值与IGF-1(r=0.461,p=0.035)呈正相关。在各组患儿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均未发现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4.ISS组相关性分析显示,Ln GH峰值和年龄(r=-0.172,p=0.040)、BMI(r=-0.195,p=0.020)呈负相关,在青春期前患儿中,Ln GH峰值与年龄(r=-0.211,p=0.026)、BMI(r=-0.257,p=0.006)呈负相关;在青春期患儿中,Ln GH峰值与IGF-1(r=0.377,p=0.040)呈正相关,与皮质醇(r=-0.363,p=0.049)呈负相关。在多元回归分析中,BMI是Ln 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7),并且Tanner3-4期患儿Ln GH峰值显著高于Tanner1期患儿(p=0.009)。青春期前患儿中,BMI是Ln 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7),但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间GH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青春期患儿中,Tanner3-4期患儿Ln GH峰值显著高于Tanner2期患儿(p=0.012)。  结论:1.PGHD患儿中未发现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2.ISS患儿中BMI是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Tanner3期以上患儿GH峰值显著高于青春期前患儿。3.在解读矮小症儿童的激发试验结果时,针对不同病因可能需要考量不同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hypotension,OH)和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的发生率,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各自相
该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二硝酸异山梨酯(ISDN)作为外源性的NO供体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及血浆中血栓烷(TXB)、6-keto-PGF1a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ADDLs对原代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混合体系进行干预作为体外AD模型,进而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与Notch-1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
该研究旨在前瞻性研究前路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术(ADIF)与标准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S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应症,以丰富腰间突出的治疗方法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该研究采用沙土鼠全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63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光镜、电
为了探讨ICAM-1及TNF-α在儿童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发病中的作用,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2例心衰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
目的:脑出血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深入研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寻求合适的治疗靶点是脑出血研究的热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