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不同病因的矮小儿童中可乐定和胰岛素联合激发试验下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内分泌病房住院的矮小症儿童,根据制定的筛选标准筛选后,共有232名儿童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夜间空腹12h,于清晨8-9时行可乐定和胰岛素联合激发试验,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甲状腺功能指标,皮质醇,25羟维生素D(25(OH)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GH峰值等指标,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指数标准差分值(BMISDS),身高标准差分值(HtSDS)等。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可乐定和胰岛素联合激发试验中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1.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例男性135例,女性97例,平均年龄9.15±3.02岁;青春期前(Tanner1期)患儿174例,青春期患儿58例,其中Tanner2期47例,Tanner3期9例,Tanner4期2例;将患儿按病因分为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和特发性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GHD组中GH峰值小于5ng/ml为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症(complete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CGHD),GH峰值5-10ng/ml者为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partial growth hormone deficieny,PGHD)。CGHD14例,PGHD76例;ISS142例。 2.PGHD和ISS组临床基本资料分析:PGHD组患儿平均年龄(9.64±2.72)岁,高于ISS组的(8.69±3.1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HD组患儿BMI为(16.29±1.87)kg/m2,高于ISS组的(15.63±1.52)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HtSDS、BMISDS、IGF-1、IGFBP-3、25(OH)D、皮质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HD青春期患儿中包含Tanner2期18例、Tanner3期3例,ISS青春期患儿中包含Tanner2期23例、Tanner3期5例、Tanner4期2例。 3.PGHD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包括年龄、性别、BMI、IGF-1等指标与GH峰值均无显著相关性,在青春期前患儿中,GH峰值和年龄(r=-0.280,p=0.038)、IGF-1(r=-0.346,p=0.010)、性别(r=-0.345,p=0.010)呈负相关,与皮质醇(r=0.274,p=0.043)呈正相关。在青春期患儿中,GH峰值与IGF-1(r=0.461,p=0.035)呈正相关。在各组患儿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均未发现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4.ISS组相关性分析显示,Ln GH峰值和年龄(r=-0.172,p=0.040)、BMI(r=-0.195,p=0.020)呈负相关,在青春期前患儿中,Ln GH峰值与年龄(r=-0.211,p=0.026)、BMI(r=-0.257,p=0.006)呈负相关;在青春期患儿中,Ln GH峰值与IGF-1(r=0.377,p=0.040)呈正相关,与皮质醇(r=-0.363,p=0.049)呈负相关。在多元回归分析中,BMI是Ln 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7),并且Tanner3-4期患儿Ln GH峰值显著高于Tanner1期患儿(p=0.009)。青春期前患儿中,BMI是Ln 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7),但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间GH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青春期患儿中,Tanner3-4期患儿Ln GH峰值显著高于Tanner2期患儿(p=0.012)。 结论:1.PGHD患儿中未发现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2.ISS患儿中BMI是GH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Tanner3期以上患儿GH峰值显著高于青春期前患儿。3.在解读矮小症儿童的激发试验结果时,针对不同病因可能需要考量不同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