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分立的单晶二氧化钛纳米线阵列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ewtfgtweg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化学器件能够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在能源转换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电极是这些光电化学器件的核心,因其承担着收集电荷和提供反应界面等角色。近年来,一维结构如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管等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质而受到青睐。研究表明一维纳米线阵列可为电极基底提供直接的电荷传输路径,从而提高电荷传输性能。比如,单晶Ti02纳米线阵列的电子传输性能比纳米颗粒堆积的薄膜高两个数量级。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常见的光电极材料Ti02而言,其分立良好的纳米线阵列的长度却被限制在3-4μm。继续提高长度将带来纳米线根部的聚集融合,这是由于在纳米线长度生长的同时,直径方向也在快速生长。这不仅降低了纳米线的长径比,降低了比表面积,还妨碍了其快速电荷传输的性能,继而影响了光电化学器件的性能。因此,合成超长分立的一维单晶纳米线阵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个背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首先,通过调节生长条件从而调节纳米线的径向生长速度和长度生长速度,合成超长分立的纳米线,最终得到了分立的且长度大约10 μm和长径比接近100的单晶金红石TiO2纳米线阵列。其次,基于上述超长分立的TiO2纳米线阵列构建光电化学电池系统,研究超长分立单晶纳米线的微观结构与电荷传输性能的构效关系。所得到纳米线的电荷传输速率比纳米颗粒薄膜快100多倍,并且不随纳米线长度的改变而变化。应用于光电化学电池器件中,10 μm的纳米线具有100%的电荷收集效率,这一结果可以归因于其分立良好的纳米结构。
其他文献
基于机器学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预测可以为蛋白质功能、疾病发生和大规模治疗设计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帮助。但是大多数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都需要做大量的特征工程,
海流和潮汐作为海洋中两种重要的现象,对国民经济、气候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用于观测海流和潮位的方法有很多种。虽然现有的方法能实现对海流和潮位的有效测
短视频是新的传播技术发展下的产物,它的出现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进一步促进了舆论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的改变。近几年来,短视频行业发展迅猛,然而,伴随短视频的普及和发展,短视频内容传播上也衍生出了一些传播失范现象。这些传播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播虚假信息、制造和传播谣言;低俗庸俗媚俗现象突出;违法侵权现象时有出现等方面。短视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传播失范行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传播技
高速铁路中使用的混凝土轨道板在野外环境下不可避免的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蚀,混凝土轨道板在使用周期范围内的保养和维持以及后期在混凝土轨道板使用周期结束后的翻新消耗都会非常巨大。为能够有效阻止自然因素对混凝土轨道板的侵蚀,降低后期维修和重建混凝土轨道板的成本,本论文拟研究一种初期就涂覆在混凝土轨道板表面的涂料。涂料行业所使用的原料种类繁多,自身具有非常优异性能的环氧树脂脱颖而出,并在涂料行业中被广泛使用。
航空航天领域的迅猛发展,对高温、高速、重载等苛刻工况下的作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研制高性能、高效率和耐用的高温固体润滑材料特别是设计和生产在宽温域范围内具有低摩擦系数和高耐磨性的材料迫在眉睫。温度自适应润滑涂层作为一种初步智能化的润滑材料,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思想和可行的工艺方法。本论文利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N_2及C_2H_2气氛中沉积了一系列VN基涂层,并表征了涂层的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利用纳米压痕仪
基于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可以将用户的主观运动意图直接转换成控制指令,其不仅能为运动功能受损的患者提供新的日常交流方
近年来,全无机卤化铅铯钙钛矿(CsPbX3,X为卤素)纳米晶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在太阳能电池、探测器等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尽管CsPbX3块体单晶的相变已较明确,但是对于纳米晶的结构及相变研究仍不够深入。虽然以往研究表明缺陷会影响杂化钙钛矿的相变,但缺陷是否会影响CsPbX3纳米晶相变及相变是否影响纳米晶发光性质仍是尚未明确的科学问题。此外,离子掺杂作为一种有效调控半导体性质的方
机器人已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涉及领域广泛,工业、军事、服务、医疗、农业等等。课题以室内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以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为研究方向,模拟一个移动机器人负载货物运行到指定位置,并卸载货物返回到初始位置的物理过程作为性能指标,主要的研究问题是对移动机器人运行时扰动的处理,以及环境中的全局路径的搜索和障碍物的避障。首先,针对两轮差速驱动的室内移动机器人,建立其动力学模
富氧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中,富氧气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于医学疗养、水果贮藏、在发酵中提供无菌富氧等方面,工业用氧主要用于富氧燃烧。目前主要的富氧技术包含膜法富氧、深冷分离法、变压吸附法三种方法,均存在占地面积较大、启动时间久等缺点。因此,本文根据传统的电渗析溶液除湿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电渗析的空气直接富氧方法的创新理念,由于该研究课题属于一个全新的探索,本文将根据相似的文献资料,同时结
能源短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全球能源消耗总量达1.39×1013 J/s,而地球表面的太阳能达1.7×1017 J/s,因此通过人工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再生资源是一项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