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价有机框架纳米材料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tan0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但是,这些方法由于治疗效果不佳、复发风险较高、副作用较大等,往往不能满足临床上对癌症治疗的需求。因此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用于改善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与此同时,接受这些方法治疗的患者依旧面临着副作用大、治疗效果不稳定等风险。因此探索安全的治疗-监控方式对减小治疗副作用、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共价有机框架(COFs)作为一种新兴多孔纳米材料,由于其高孔隙度、高功能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在生物医学方面极具应用潜力。目前COFs在生物医学领域,如生物成像、药物递送、光学治疗等领域的探索还较为有限。为了更好地利用COFs的结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潜力,本文构建了一系列基于COFs的纳米材料,对其在肿瘤高效治疗与疗效监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目前难以合成具有可控纳米级尺寸(小于200 nm)和均匀形态COFs的问题,我们通过利用内核介导的亚胺聚合反应,开发了一种以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作为内核,卟啉COFs作为外壳的新型上转换-共价有机框架纳米颗粒,将其命名为UCCOFs。利用该策略,我们实现了对COFs外壳的可控合成,得到三种外壳厚度不同的UCCOFs,分别是35nm,45 nm,60 nm。并且证实其可以在近红外(NIR)光激发下,通过纳米粒子内部能量传递,有效产生单线态氧(~1O2),具有用于体内光动力治疗(PDT)的潜力。(2)针对目前在活性氧物质(ROS)介导的肿瘤治疗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实时监控的问题,我们基于上一章中得到的UCCOFs,通过PEG修饰以及装载~1O2指示剂吲哚菁绿(ICG),制备了一种可“自报告”PDT过程的纳米颗粒UCCOFs-1。通过实验证明,UCCOFs-1在NIR激光照射下,能够有效产生~1O2实现PDT。同时,UCCOFs-1中载入的ICG被PDT过程中产生的~1O2降解,开启800 nm处的荧光信号用于实时报告~1O2的产生。在小鼠肿瘤治疗实验中,通过对荧光信号强度和小鼠肿瘤抑制率进行拟合,发现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这表明UCCOFs-1在体内的发光强度与治疗效果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及时反馈治疗效果。(3)针对肿瘤微环境乏氧状态导致单一PDT难以有效治疗肿瘤的问题,我们利用基于卟啉COFs材料搭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合成纳米颗粒PCOFs-DOX,用于实现肿瘤部位光疗与化疗的联合治疗。该纳米颗粒能够稳定存在于生理环境中,且在NIR激光照射下能有效产生~1O2和光热效应,实现PDT、光热治疗(PTT)和化疗联合治疗,增强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其他文献
2001年安然事件爆发后,美国国会颁布了《SOX法案》,强烈要求对上市公司进行内控审计,之后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内部控制的相关法规。为了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监管要求,同时也为了让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有效作用,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部门发布了《企业内控基本规范》,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控配套指引》。2011年以后我国还发布了一系列实操性文件,如中注协发布的《企业内控审计指引实施意见》、证监会
混合电容器(HCs),特别是锂离子混合电容器(LIHCs),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LIBs)一种较好的替代品。通常,混合电容器是由具有电池性质的负极和电容性质的正极组成,从而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优异循环稳定性能等优点。然而,LIHCs在未来储能器件中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锂资源的稀缺和分布不均。因此,与LIHCs具有类似的电化学行为的钠离子混合电容器(SIHCs)和钾离子混合电容器(
细菌表界面上的动态变化对于细菌间通讯、细菌生存和菌群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开发合适的细菌表面修饰工具,对于了解细菌的通讯机制,研究细菌与细菌、宿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意义重大。DNA作为一类具有可编程组装功能和高空间精度的材料,目前已被研究者们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界面的生化调控,但将其用于细菌表界面的工作还刚刚起步。为了实现DNA纳米材料在细菌表面的功能化修饰,本论文开发了两种核酸-蛋白质缀合物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方法之一,是聚合反应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控制聚合反应的活化/逆活化平衡,降低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从而抑制自由基终止等副反应。结合光、电、超声等外场调控的手段,对聚合体系的活化/逆活化过程进行调控,可以实现聚合反应过程的时空控制。相比于其他外场调控聚合手段,超声调控的优势在于超声作用可以强化传质,一方面可以加快聚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纳米氧化铜(CuO NPs)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纳米粒子,在生产、运输、使用等生命周期内不可避免地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物造成一定的潜在危险。藻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最常见的初级生产者,繁殖迅速,对毒物敏感,常用作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的模型生物,因此研究纳米材料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意义。纳米粒子的单一毒性以及纳米粒子与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的联合毒性已得到广泛研究
随着国土空间合理有序和集约高效发展理念的不断加强,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与市场导向下的城市现状发展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国土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国土空间有序、集约的动态反馈调节需求。综合考虑政策背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长沙市城市遥感解译数据、2019年长沙市城乡规划实施评估报告、长沙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借助Ar
由物理创伤或疾病造成的关节软骨损伤是导致全球千百万人关节疼痛和残疾的原因。但是软骨组织具有很独特的构造,使得现有的治疗办法无法根治较大面积软骨缺损。软骨组织工程的深入研究,使完全修复软骨损伤成为了可能。支架材料为软骨组织工程的关键,运用性能优良的支架材料可以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水凝胶具有类似天然软骨的成分和结构,无疑是软骨修复的理想支架材料。因此,研究出新型优良性能水凝胶用于软骨组织工程具有重大意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检测诊断设备,因为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连续在线检测、对待测物浊度要求不高、不需要复杂的预处理过程等优点。不过随着需求的增加及检测要求的增高,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面临着识别受体种类受限,灵敏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利用新型识别受体,制备了不同的碳纳米材料作为电极支持材料构建了两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别用于水中污染物线性微囊藻毒素(L-MC-LR)的检测和肺癌标记物胃泌素
桥梁结构在现代交通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的汽车保有量,货物运输量急剧增加,车辆荷载对于桥梁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因而,在长时间的车辆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内部损伤及其疲劳程度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着桥梁结构的正常使用寿命。所以,研发一种桥梁移动车辆荷载的识别与跟踪方法,对于桥梁健康预警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传统与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对结构进行抗震试验是了解其抗震性能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对于立体车库、大型钢结构、框架结构以及砌体结构等已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通常采用结构现场原位动力试验。相对于传统的拟静力试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以及拟动力试验,结构现场原位动力试验具有无需对结构进行缩尺、正确的边界条件等优势。采用电液伺服激振设备对结构进行现场原位动力试验,是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