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2015年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明确提出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以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对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及承担着风险压力,却没有得到合理的报酬。现阶段无论从医疗服务定价还是医务人员的薪酬,都未准确、如实地反映医生的劳动价值,造成医生情绪不高、工作懈怠等情况。而人事薪酬与医生的工作量挂钩,但针对医生工作量研究的比较少。因此,结合县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构建一套体现劳动价值的医生工作量指标体系,并建立医疗服务项目的相对值表,为测算出医生工作量、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薪酬制度提供依据。目的: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医生工作量指标体系,并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制出普外科10项手术项目的相对价值表,进而测算出12家县级公立医院外科医生手术工作量。方法:在初步查阅文献、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方法,通过2轮专家咨询确定医生工作量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第3轮专家咨询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量值评估法进行现场实证调研。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构建医生工作量数据库;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建立了基于RBRVS的外科医生工作量指标体系初稿。经文献复习法及课题组前期召开的专家小组讨论,初步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的医生工作量指标体系初稿。(2)确立了基于RBRVS的外科医生工作量的指标体系。经过一轮专家咨询,根据统计结果和专家意见,确定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经过二轮专家咨询,结合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经过三轮专家咨询的统计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权重系数:G时间消耗=0.2214、G脑力劳动=0.4275、G体力劳动=0.1142、G风险压力=0.2369;二级指标权重系数:G操作前时间=0.0693、G操作中时间=0.0885、G操作后时间=0.0318、G操作发生时间点=0.0319、G技术知识=0.06、G培训时间=0.0427、G技术水平=0.071、G临床判断能力=0.0712、G技术操作难度=0.0844、G技术等级=0.0726、G紧张程度=0.0256、G人员投入=0.0194、G关联协作=0.0178、G临床实践经验=0.0236、G工作强度=0.0233、G操作部位复杂程度=0.0176、G操作步骤=0.0124、G患者风险=0.0691、G职业风险=0.0652、G操作者心理压力=0.0528、G医患沟通=0.0497。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均在0.7以上,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显著性检验,P<0.01,表明专家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3)测算出12家县级公立医院普外科10项手术项目的医生工作量。先通过收集安徽省10家县级公立医院2018年手术前50项病种数据,整理汇总后,后经专家小组讨论,确定外科手术的1项基准项目和11项实测项目。采用专家量值估法,对12项手术项目评价赋值,得到12项手术项目的医生工作量相对评价表。为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质量,最终选择10项手术项目,运用公式TW=Tβ×Mτ×Sφ×Rδ,结合病例数,测算出12家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工作量。讨论:(1)本次研究理论依据充分,构建的医生工作量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代表性,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专家咨询获得了较高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且专家意见较为一致,保证了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及本研究的质量。(2)本研究实测项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不同手术项目之间的难度差异,更好地体现出医生的技术水平。通过量值估计法,建立10项手术项目的相对价值表,与2012年版《全国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规范》中服务项目的项目耗时、基本人力、技术难度、风险大小等赋值大小相一致,进而测算出12家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工作量,与调研访谈外科医生手术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后期也将引入居民消费指数(CPI)调整各地区经济水平,结合医生工作量点数、点单价,测算出各医院的医师费。结论:本研究以RBRVS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复习法、专家小组讨论、专家咨询法及层次分析法,经过三轮专家咨询,构建一套符合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工作量指标体系,为后期研究医疗服务项目的相对价值、测算外科医生的工作量提供了评价依据。未来也将扩大医疗服务项目的范围,为以后合理的医疗服务定价和医生薪酬制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