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的道德观虽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沉淀,但在当代依然具有时代价值。马克思认为,道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人和人的交往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马克思通过在对资产阶级生产规律的发现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由此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的道德观念的批判作为建立其道德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批判康德的“绝对命令”,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康德所谓的“善良意志”、“道德实践”和“道德宗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对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批判为基础,马克思针对道德的基本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基于人类社会的意识,是具有阶级性的。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本质中,站在广大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指出要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的道德观是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在马克思道德观的内涵中,本文主要从道德的本质、人己与群己、对宗教、家庭在道德上的评价、对剥削阶级道德的批判和对社会进步的道德评价方面,针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实质进行深刻批判,并在良心、义务、人道主义、自由和道德情操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克思认为,道德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因此,道德是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与价值交换而产生的。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实质,认为资产阶级的良心是具有阶级性的,并提出良心“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决定的。”①并提出了“使命、职责、任务、理想”②的道德信条,坚持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提出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理想,以便使全人类都具有平等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文关怀。马克思所强调的无产阶级道德观产生于欧洲资产阶级社会中。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具有人类道德进步的方向,因此,它代表着全人类的道德。马克思的道德观所阐释的共产主义道德观,结合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依法治国的方针结合起来,能够使得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对预防社会成员的道德缺位和惩治道德问题,起到的双管齐下的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马克思的道德观的理论基础与之相辅相成,对于发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马克思的道德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马克思的道德观不仅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应当遵守的道德律令,也是我国制定政策、法规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我国未来发展道路上,马克思的道德观将继续起到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