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频振动光谱研究丙酮和甲醇分子在气/液界面的结构和吸附

来源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液界面研究一直面临理论上难于处理和实验上难于检测两大难题,因为缺少直接研究气/液界面的测量方法.和频振动光谱(SFG-VS)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检测气/液界面上分子基团的振动光谱、结构及动力学信息,是深入研究气/液界面最有前途的手段.然而,和频光谱还是一个年轻的实验手段,定量的分析处理能力尚待进一步发展.该论文发展了和频振动光谱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气/液界面的研究中,在气/液界面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重要进展.1、发展了用于获得界面上具有独特的不同取向的同一分子基团的界面取向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前的和频光谱研究中只能处理同一分子基团只有一种取向可能的情况.这一发展使得能够定量地研究更为复杂分子的界面取向行为.2、通过SFG-VS对空气/丙酮界面的直接测量,表明丙酮分子在空气/丙酮界面上具有良好取向和排列:界面丙酮分子的两个甲基具有不同的独特取向,一个甲基伸向空气中接近界面法线,另一个甲基伸向液体中接近界面,羰基伸向液体体相.丙酮在室温下挥发性很高,它的气/液界面存在的这种高度有序性是令人吃惊的新发现.3、空气/丙酮水溶液界面的研究表明,丙酮分子在空气/丙酮水溶液界面上由双层丙酮分子形成反平行结构,当体相丙酮摩尔比由0.01增大到1.0时,第一层丙酮分子伸向空气中的甲基取向由25°变到16°,越来越接近于空气界面法线.我们通过丙酮分子在空气/丙酮水溶液界面上的两层吉布斯吸附模型,获得其第一层分子吉布斯吸附自由能为-2.1±0.1kcal/mol,第二层分子的吉布斯吸附自由能为-0.6±0.2kcal/mol.由于室温下热运动的能量RT=0.59kcal/mol,这表明第二层丙酮分子只是部分有序.因此,空气/丙酮水溶液界面的厚度不超过两个丙酮分子层.4、空气/甲醇水溶液界面也形成了双层甲醇分子的结构,但不象丙酮一样形成较好的反平行结构.界面上甲基的轴向非常接近于界面法线方向,当体相甲醇摩尔比由0.03增大到1.0时,甲基的对称轴越来越接近于界面法线.界面上第一层甲醇分子的吉布斯吸附自由能为-1.6±0.1kcal/mol,第二层分子的吉布斯吸附自由能为0.7±0.4kcal/mol,这一能量表明甲醇分子的第二层吸附为负吸附.这是一个非常意外而且有趣的发现,表明水分子与甲醇分子的相互作用比甲醇分子之间的作用更强.同样,空气/甲醇水溶液界面的厚度也不超过两个分子层.以上严格建立在SFG-VS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结果,是对于液体界面最为准确和细致的测量,将对界面现象的认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书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只要家里有小朋友的,特别是儿童类的书籍更不在少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书籍设计中的造型艺术,这就像我们每天都会住在房子里而不是每个人都理解建筑
近年来随着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对含氟化合物日益增长的需求,向分子中直接引入氟原子和含氟基团越来越受到化学家们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年中,虽然过渡金属参与的构筑Ar-Rf(Rf:
随着全球范围内酸沉降问题的日趋严重和工业酸性废水排放量的增大以及聚合铝混凝剂的广泛使用,使得水体中的可溶态铝含量大量增加,并在水体中以及水和颗粒物界面上发生聚合、絮
煤矿冲击地压是井下围岩突然破坏,引起剧烈震动,并伴有大量煤(岩)、气体突然涌出的一种矿压释放现象,开采深度达到500m 以上的大多 Coal mine rock burst pressure is a su
本论文工作分为三部分:Orostanal是2001年分离出来的一种海洋天然甾体.以猪去氧胆酸甲酯为最初原料,历经14步完成目标分子的首次合成.其中,利用中性氧化铝促进的分子内醛醇缩
介绍了金属复基磁性衬板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使用过程中的技术分析及生产实践,为复基磁性衬板在磨矿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金属复基磁性衬板在金属矿山磨矿中的应用,是矿
固有手性杯芳烃是指在杯芳烃三维骨架上衍生出多个非手性官能团使之不再具有对称面、反转中心或交替轴而呈现出手性.固有手性杯芳烃所具有的手性空腔结构使之不同于其它类型
本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某些对细胞坏死具调控作用的化合物构效关系初探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两种方式,它们是多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机制,对保证机体的正
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实质上是党和人民的关系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8·19重要讲话
异相成核是聚合物结晶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对于最终所得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有很大影响.该文采用POM、TEM、DSC等作为主要手段对几种聚合物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