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鲇形目鱼类系统发育与骨鳔下区鱼类分化时间估计及其起源与演化过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lelou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鳔下区鱼类包括骨鳔总目和鲱形总目鱼类,代表了整个鱼类四分之一的物种多样性,拥有大约1,000个属和7,000多种。近年来一系列的报道支持这一分支中主要类群的起源时间可能远远比这些类群最古老的化石所提示的时间要久远。其中一些报道明确支持骨鳔下区鱼类中的部分类群,如鲇形目和鲤形目,起源于泛大陆时期。对是否整个骨鳔下区鱼类,尤其是主要的淡水类群——世界性分布的耳鳔系鱼类是否起源早于泛大陆板块分离时期的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耳鳔系鱼类是用来确定古大陆板块之间历史关联的最有用的动物类群之一。而作为骨鳔下区鱼类的一部分,占有整个脊椎动物1/20物种多样性的鲇形目来说,其科间系统发育关系长期受到鱼类学家的关注并依然悬而未决。因此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我们采用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和核基因组中的重组活化基因2(RAG2)作为分子标记,对欧亚大陆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研究我们测定了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运用松散分子钟(relaxed molecular clock)方法,估算了骨鳔下区(Otocephala)鱼类分化时间,并结合其化石记录和分布特征,探讨了骨鳔下区鱼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测定了46 种鲇形目鱼类的线粒体cyt b 基因全序列(1,138 bp)和35 种鲇类RAG2 基因序列(906 bp),结合从GenBank 下载的相关类群以及外类群相
其他文献
从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多学科几个角度的融合创新展望中国现代设计的未来。认为,在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大融合、大创新的时代里,应坚持以"融创"思维来对中国现代
现代有机合成工业不断的发展,其化工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催化剂种类也不断增多。其中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催化剂,其工艺的成熟引起了有机化学的一场重
蛹虫草(Crdycep militaris)又称北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是我国一种名贵药用真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虫草酸、虫草菌素、虫草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2015年10月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用"Project Apollo Archive"(阿波罗计划档案)账号在Flickr(在线相册网站)上公布了总计1.2万余张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原始照片。这些照片由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笔者男科临证之遐,每有所悟,现略述二三,祈同道指正。
在30侧成人标本上观察胸骨舌骨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测得肌长8.5±1.0cm;该肌有2~5支甲状腺上动脉分支供应,外径约为0.7mm,且大部分(61.0%)从肌的外侧入肌;舌下神经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结合临床路径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12月儿科临床实习生100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组为5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按
男性不育症是许多疾病或多种因素造成的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对男性不育症患者来说,他们不关心医生的检查、诊断流程,最关注的是治疗结果,即治愈,也就是妻子怀孕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