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4月1日,《今日电影》在重庆创刊,是抗战大后方经营时间最长的电影期刊之一。本文利用定位理论和“4P”理论,考察《今日电影》的期刊定位和经营方略,还原《今日电影》在抗战大后方生存的历史面貌,试论该刊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主体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研究《今日电影》的整体概况,揭示该刊诞生的时代背景,创刊历程和停刊原因。战时重庆繁荣的电影业和出版业提供了《今日电影》生存的土壤。偏重娱乐、政治性弱的《今日电影》得以避开国民党对出版物的严苛审查,在大后方稳定发展。第二章利用定位理论框架,研究《今日电影》的期刊定位和编辑方针。抗战大后方主流舆论排斥“娱乐”和“软性刊物”,电影期刊宣传抗战救亡的工具属性显著,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市场相对空白。《今日电影》采用差异化的定位方式,将自身形象定位为“良友”与“号角”,并通过互动构建这种形象。《今日电影》围绕定位开展编辑工作,成了一本名称易记、内容丰富、注重时效、通俗有趣、格调高尚并拥有独家内容的电影期刊,同时保护作者个人安全和声誉,与作者群体建立良好关系,保证稿件的持续供给。第三章使用“4P“理论,研究《今日电影》的经营方略。“二次售卖”是期刊市场的普遍规律。产品上,《今日电影》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实现了“二次售卖”与期刊编辑的深切交互。定价上,《今日电影》薄利多销,价格上调契合市场规律,对读者的购买行为影响较小。渠道上,《今日电影》采用《商务日报》、《新蜀报》等政治性弱的地方性媒体进行发行宣传,适宜的发行渠道和优质的期刊编辑让该刊快速占领了大后方影刊市场。促销上,《今日电影》注重发展订户,开展了一系列促销活动。《今日电影》是大后方为数不多把握“二次售卖”规律的电影期刊之一,建立了以期刊发行为基础、广告业务为核心、辅以拓展业务的经营模式,充分整合资源,挖掘期刊的商品价值。对期刊商业化运作的高度重视是《今日电影》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第四章阐述《今日电影》的历史作用,总结《今日电影》成功经营的原因,并阐述笔者对该刊经营活动的思考。通俗娱乐类的《今日电影》是大后方民众参与电影生活的空间和打开国际视野的窗口,期刊中对电影理论的简单呈现也是民众接触电影理论的渠道。当代电影期刊要进行差异化定位,围绕定位进行编辑,还要重视广告业务,利用新媒体渠道扩展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