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维纳斯的神学语言的现象学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y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哲学家们开始探讨知识的确定性问题。认识论转向在康德那里达到高潮,康德认为,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要避免超越于经验的先验知识的幻象,并将知识点的探求——限定在现象界。而“神”只是一个理念的存在,对概念的澄清或阐释是徒劳的,应该被舍弃掉。经典现象学认为,经验世界里的科学和思辨都应该被一一排除出去,其中就包括“神”,取而代之的是重新建立第一哲学——现象学。但是在现象学运动发展到法国以后,在法国现象学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法国哲学的宗教转向。“神”又再一次返回到了现象学领域里。列维纳斯的神学语言的现象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然而,能讨论“神”的新现象学与排除了“神”的经典现象学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的新现象学是否还属于现象学的范围呢?面对这个疑问,列维纳斯在他的现象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这是因为传统的现象学家们对现象性的不当限制造成的,导致生活中的人们对“神”的某些感受性经验被经典现象学当作“超越之物”武断地排除掉了。他从感受性的生命个体角度切入,对“面容”进行了现象学还原,以此来作为“他者”对于“我”的本原的呈现方式,面对他者的“面容”,“自我”被迫承担起对他者的责任。在对责任的绝对性和无限性的感受中,“无限之理念”来到人的心灵中,“神”这一概念则是有效表达我们对无限之理念的感受性的唯一方式。列维纳斯把“神”重新引入现象学中,使之有了合法性的地位。本文正是关注列维纳斯在他的现象学中如何把“神”引进来的以及他的神学语言的现象学之合法性问题,认识到现象学还原之后的“神”之复归的意义,理解列维纳斯的现象学精神和方法对传统现象学的突破、拓展和深化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背景:尽管近年来不断取得对儿科肿瘤治疗的突破,复发性和难治性实体肿瘤治疗的近期临床试验结果仍不乐观。考虑到血管生成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和相对缓和的不良反应,在现有化疗方案基础上增加抗血管药物的思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方法:实验对象须为有明确临床和病理诊断的难治性或复发性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年龄2-14岁。研究截止点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本研究所用化疗方案
资本与资产曾被长期混淆使用,但就法律层面而言,他们是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概念,公司注册资本的信用功能即债权担保功能被过度地予以强调。为此,立法规定了较为严苛的股东出资形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史,而丝绸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象征之一,我国先民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收集蚕茧用于缫丝织绸。丝绸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研究热点,但众说纷纭下很难有准
新年画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艺术家在传统年画中引入政治性话语,开创了利用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政治宣传的模式,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而且创造出一种
目的:本研究通过饮食诱导联合药物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在证实由PTP1B的过表达引起的胰岛素抵抗(IR)的背景下,观察大鼠肝脏组织中PTP1B通路上IRS-2及下游PI3K的表达,从而明确用中药复方益糖康干预后其指标的蛋白及mRNA的水平变化。拟证明中药复方在治疗T2DM改善肝脏IR方面的作用机制及中药的作用靶点。材料与方法:购入5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2
商业特许经营,俗称“连锁加盟”“特许加盟”或者“加盟连锁”,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在我国的一种商业经营模式,虽然与国外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特许经营发展时间
本文主要从古代的案狱故事选编等材料入手,以中国古代司法判例为出发点,通过“情理”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裁判中的情理因素进行探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人工蜂群(Artificial bee colony,ABC)算法是一种模拟蜜蜂采蜜行为的群智能优化算法,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以及全局性能好等优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本人工蜂群
“共财团体”这一概念,最初由经济学家提出。之后,便被引入法学和人类学家(含民族学家)领域。在法学中,主要是英国法史学家梅因,他在《古代法》中一方面利用法史材料,一方面使用了人类学或民族学资料来阐述法学问题,提出了“法人共财团体”概念。因而此书在世界法学史和人类学史均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法学、人类学两个学科皆公认其是一部典型的法律人类学著作。而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接续经济学议题的最初学者主要是进化论
明清之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启蒙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五四时期生出的肯定个人、重视个人的思想解放运动,还是前几年兴起的“公私”热,都与明清之际儒家对个体价值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