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胶质瘤是发病率最高的脑肿瘤,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十大肿瘤之一,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加放化疗。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胶质瘤术后常规口服化疗的标准用药,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已被证实对胶质瘤细胞具有凋亡诱导作用,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抗肿瘤作用机理不同的两种药物联合给药,可以明显提高抗癌效果。本课题构建TMZ和PTX的纳米复合温敏凝胶共递送系统,并研究它们的协同抗胶质瘤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用于PTX和TMZ体外样品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方法的专属性,线性,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回收率等参数均符合要求。采用单乳法制备载紫杉醇纳米粒(PTX-NPs),复乳法制备载替莫唑胺纳米粒(TMZ-NPs),并通过正交设计对它们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用最优化处方制得的PTX-NPs和TMZ-NPs的粒径分别为154.9±21.3 nm和172.9±10.9nm,且大小均一;透射电镜结果进一步证实PTX-NPs和TMZ-NPs呈类球形,粒径在100-200 nm,分布均匀。离心法测得它们的包封率为92.5%和64.5%。采用药物相互作用指数(CDI)分析PTX和TMZ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经过筛选得到PTX和TMZ的最佳协同作用比例。体外细胞实验表明PTX和TMZ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协同作用,且PTX:TMZ=1:5(w/w)时,对人恶性胶质瘤U87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最强;而PTX:TMZ=1:100(w/w)时,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最强。采用复乳法,按以上最佳比例制备PTX和TMZ共载纳米粒(PTX/TMZ-NPs),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与单药组、相同药物比例的PTX/TMZ组以及PTX-NPs/TMZ-NPs组相比,PTX/TMZ-NPs组对U87和C6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最强。于U87裸鼠皮下胶质瘤模型进行的体内药效实验学研究结果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即:PTX/TMZ-NPs组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强,肿瘤生长速度最慢。利用普朗尼克F127、海藻酸钠(SA)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00M)制备纳米复合温敏凝胶给药系统,以胶凝温度、37℃条件下的胶凝时间和溶蚀速度为检测指标,通过均匀化设计优化处方。用最优处方制备的凝胶的胶凝温度为28.01℃,胶凝时间为127.1 s,溶蚀速度为0.1892 g/cm2·hr,并表现出弹性凝胶的流变学性质。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相比PTX/TMZ-NPs组,纳米复合凝胶组对U87和C6细胞的协同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更强。同时,建立大鼠C6原位胶质瘤模型和胶质瘤术后模型,并于术后模型的瘤腔内给药,结果显示:相比于PTX/TMZ和PTX/TMZ-NPs组,纳米复合温敏凝胶组的抗胶质瘤生长效果最好,且全身毒副作用最小。研究结果表明,共载PTX和TMZ的纳米复合温敏凝胶能很好的发挥PTX和TMZ的协同抗胶质瘤作用,在胶质瘤化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