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化条件下,竞争会通过对特许权价值、风险转移、授信行为、危机传染效应、监管效率等途径影响银行的市场行为与资产质量,并进而对银行稳定性构成影响。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体系的竞争度与稳定性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银行业监管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研究我国银行业竞争的变化及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我国20家主要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基于Panzar-Rosse市场竞争模型测度的H统计量显示: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进入“垄断竞争、进入自由”的市场型态。运用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所构建的银行稳定性测度指标体系和“映射法”而合成的银行稳定性指数(BSI)显示,各样本银行的稳定性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最好,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在整体上优于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后,其稳定性明显改善。在对已有实证框架进行修正的基础上,以20家商业银行为样本,以H统计量为银行业竞争度衡量指标,以BSI为银行稳定性衡量指标,并引入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银行规模、资产多样化程度、存贷比等控制变量,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与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竞争程度(H统计量)与银行稳定性(BSI)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当H统计量衡量的银行业竞争程度处于0-0.7743这一区间时,竞争程度的提高能促进银行稳定性的增强;当H统计量超过0.7743时,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会导致银行的不稳定。另外,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与BSI分别显著负相关、正相关,表明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有利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提高。资产多样化程度、银行规模与BSI负相关,即资产多样化程度的提高、银行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增强银行稳定性。存贷比与BSI正相关,即存贷比的提高不利于改善银行的稳定性。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首先构建一个具有一定集中度的竞争性银行体系,保持银行业竞争的适度性。其次加强宏观经济预警,保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再次各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