卟啉掺杂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及其发光机理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也叫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s,OLED)因其具有发光效率高,色彩丰富,驱动电压低,器件结构简单等优点而被誉为“梦幻显示器”,是当今国际平板显示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掺杂是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全色显示的有效手段。掺杂既可以避免大多数有机发光材料在固态时存在的浓度淬灭,又利用了主体发光材料具有较好的载流子传输能力和较好成膜性的特点。掺杂材料的发光通常是通过主客体材料间的能量传递或掺杂材料对载流子的直接捕获两种机制来实现。对于不同的掺杂器件,其发光机制不同,弄清楚究竟何种发光机制占主导作用,对设计合理的器件结构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以具有优良红色发光性能的卟啉掺杂电致发光器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光致发光性能,能级结构以及不同结构的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的性能进行考察,系统探讨了卟啉作为掺杂材料其器件的电致发光机理。本文的工作围绕卟啉掺杂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及发光机理的研究而展开,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掺杂发光器件的机理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通过选取共催化法合成了五种具有不同链长的四烷基卟啉化合物和多烷基取代四苯基卟啉,所有化合物的结构都通过了UV-Vis、MS、NMR的表征,然后对卟啉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分析,对光谱性能的差异予以了合理的解释。 第二部分主要根据实验室现有的镀膜机,自行研究设计了制作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工艺,并对其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时介绍了评定电致发光性能优劣的各项参数的测定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用循环伏安法来测定有机发光材料的能级结构的方法,并且,利用此方法,对用于本文中用到的各种发光材料以及各种不同结构的卟啉化合物的能带参数进行了测定。 最后设计了不同结构的电致发光器件,通过对其发光性能的考察,再结合对卟啉掺杂系统的电致发光与光致发光的比较和对其掺杂器件的能级结构的分析,推导出载流子捕获机制为卟啉掺杂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的主导发光机制。同时,运用此结论,设计了空穴材料共掺杂的电致发光器件,通过性能测定,发现此器件结构具有更优异的发光性能。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是研究了两种酚类化合物4-(1,2,4-三氮唑-1-基)苯酚(TRP)和4-羟基-4-碘-联苯(HIOP)对Luminol-H2O2-HRP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作用以及探讨建立的新型增强化学发
【摘要】交叉学科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机电工程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在其专业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课程呈现出学科交叉性。为了适应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对交叉学科技能人才的需求,本文以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作为交叉学科课程教学研究对象,分析其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提出符合交叉学科课程特点的课程结构设计和设置,并针对当前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教学训练机制以及评价机制。  【关键词】
采用燃烧合成工艺合成Mn-Zn铁氧体粉料,并用合成粉料制备高频Mn-Zn功率铁氧体磁体,利用多种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燃烧合成过程、材料的组织与性能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从热力学角度对合成反应的Gibbs自由能和生成焓进行计算,结果表明,Mn_3O_4与Fe_2O_3合成Mn铁氧体的反应在1000K以下Gibbs自由能ΔG >0,说明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如果用Fe替代部分Fe_2O_3,则合成反应的ΔG
本文采用β-磷酸三钙和聚己内酯作为原材料,通过定向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β-磷酸三钙/聚己内酯定向孔材料。这种材料可以作为载体,负载抗生素等药物,在骨组织疾病(如骨髓炎)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