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在盆腔炎急性期治疗不完全或未经规范治疗而致的相关器官如输卵管、卵巢以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且发病率较高,病势缠绵难愈,可导致长期慢性盆腔痛,月经不调,宫外孕,甚至不孕不育,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针灸疗法可疏经通络,活血止痛,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确。本研究通过观察“靳三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对患者C反应蛋白、血沉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初步探讨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为其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治病人数64例,按SPSS22.0生成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西医常规治疗组,每组32例。西医常规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予常规日常护理、住院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针刺治疗组以靳三针疗法为主:主穴为阴三针、阳三针、四神针,定神针。配穴:湿热淤阻者配足三里、太冲、阴陵泉;气滞血瘀者配血海、太冲、三阴交;寒湿凝滞者配志室、命门;气虚血瘀者配足三里、血海。针刺时缓慢进针,飞法行针,配以捻转提插补泻手法。其中足三里、关元、气海穴行提插捻转补法,太冲穴行提插捻转泻法,余穴行导气同精法;阴三针、阳三针等穴组施针后配以艾灸。每次治疗留针45min,除温针穴位外其余穴位每隔15min行导气同精法1次。治疗每日1次,5天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经期暂停治疗,经期过后3天治疗继续。治疗前后抽血观察患者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的变化,并按慢性盆腔炎症状体征总积分量表及VA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中医证型的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慢性盆腔炎症状体征总积分、VAS疼痛评分和体内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组内治疗后慢性盆腔炎症状体征总积分、VAS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痛,降低体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两组间治疗后慢性盆腔炎症状体征总积分、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针刺治疗组在改善慢性盆腔炎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两组间治疗后测得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降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且针刺治疗组效果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3.临床疗效方面,针刺治疗组5例痊愈,16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90.00%;西医常规治疗组2例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疗效方面针刺治疗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结论:“靳三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疗效,不仅在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还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及VAS疼痛评分,且改善效果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