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三个乡土树种耗水规律及抗旱特性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黄土高原3个乡土树种: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连翘(Forsythia suspense (Thunb.) Vahl.)的天然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应用盆栽试验,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对3个乡土树种在70%θf、55%θf和40%θf 3种土壤水分下的耗水规律、水分生理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生长及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以及叶绿素成分和含量的变化情况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这些指标的时空变化,并对3树种幼苗抗旱性做了综合评价。旨在揭示3个树种耗水规律及抗旱性的差异,为黄土高原人工林建设提供参考价值,也为乡土树种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3个乡土树种的耗水特性不同。在相同土壤水分下,3树种的日、旬、月耗水量有显著差异,均表现为:连翘>杠柳>丁香。不同树种的最大耗水时期、最高耗水日以及日耗水最高时段有所不同;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最高耗水时期、最高耗水日及日耗水高峰都有提前的趋势;耗水高峰期多集中于6、7、8三个月。土壤水分含量高低决定各树种耗水量的多少,同一树种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日、旬、月耗水量明显不同,总趋势是:70%θf>55%θf>40%θf。3个乡土树种相比,丁香的耗水较低,杠柳和连翘的耗水较高。2.土壤水分含量对3个乡土树种的生长特性均有很大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各树种成活率、枝条生长速率、叶面积扩展速率的高低。丁香和连翘在适宜水分下成活率很高,均达90%以上,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二者成活率均显著降低;杠柳的成活率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小,说明杠柳对水分的适应范围较广。适宜水分下各树种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均为最高,严重干旱下3树种的生长均明显受到抑制,但3个乡土树种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连翘生长受影响较大,但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3树种中连翘的生长速率最快,杠柳次之,丁香生长速率最慢。3.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有差异,土壤水分含量对各树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也不同。3树种在同一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基本表现为丁香>连翘>杠柳(除了适宜水分下杠柳的WUE高于连翘的外)。丁香在适宜水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中度干旱下最小;杠柳在适宜水分和中度干旱下的WUE没有明显差异,严重干旱下的最低;连翘WUE在中度干旱下达到最高水平,严重干旱下最低。对于杠柳和连翘,在造林时可以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达到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丁香耗水最少,其在适宜水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很高,在造林时可将其栽植在水分比较充足的区域,满足其水分需求,使其迅速生长,提高造林郁闭度,发挥其固土保水能力。4.3个乡土树种抗旱性不同。干旱逆境使3个乡土树种的水分生理特征和生化反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的树种各指标的动态变化也各不相同,每个树种的抗旱特性都有其各自的表达方式。通过比较各树种所有指标的差异,可以初步推断这3个乡土树种不同的抗旱特点。丁香保护酶活性较高,耗水少,根系发达,可以迅速吸水补充水分的消耗,以适应干旱环境;杠柳水分饱和亏小,相对含水量高,保水力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高,通过这些降低水势,减少氧自由基的伤害,提高抗旱性;连翘在干旱胁迫下具有极高的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供试植物苗木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树种的抗旱性大小为:杠柳>连翘>丁香。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获得英语运用能力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提高英语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地适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领悟合作学习的思想精神成为我们英语教师探究的问题,也是英语教育发展的方向。针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实践,本文论述了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合作 ;学习一、初中英语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入,在众多课程中科学性科目的学习对学生素养提高与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具有实验性质的化学学科,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实验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才能在掌握化学原理的基础上明确化学应用的作用与价值,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本文主要探讨趣味性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趣味化学实验;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应用当前,初
转座子普遍存在于所有物种的基因组中。可移动的转座子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基因断裂甚至染色体重排等。同时转座子的转座活性也是生物遗传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基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