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是目前胸科手术最常用的肺隔离手段,至今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肺隔离有相对指征和绝对指征,其相对指征主要指为了方便术者的操作使开胸侧肺萎陷,提供良好的术野;绝对指征是指一侧肺或胸腔存在污染,需要防止健侧肺被污染。而双腔支气管导管完美的适用于这二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型号选择和定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鉴于成人左右支气管解剖的特殊性,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是在讨论如何更好的使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而对右DLT尽量回避。究其原因,是认为右主支气管从主气管发出后呈趋向短直下的方向在右肺内发出分支,但发出后的第一支即右肺上叶的尖支距离气管隆突的位置很近,平均约为2.04cm,而左侧支气管的分支从主气管发出的方向是趋于水平向下在左肺内分支,左肺上叶开口的位置距离隆突较远,一般可达4.0~6.0cm。所以,实际临床工作中插入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时,有时可能存在插管过深超过了右肺上叶的支气管开口,使得阻挡了右肺上叶的肺通气,此时如果再坚持进行单侧肺通气就会因为少了右上肺叶的肺通气,使得患者可能出现氧合不足,给术者带来不便,给病人带来风险,给麻醉带来隐患。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有时右DLT不可避免:例如左肺尤其是左侧为湿肺的手术,肥胖病人右侧卧位使用左DLT存在右肺通气时气道压过高甚至右主支气管被完全压闭的隐患,另外右侧卧插左DLT在某些术式中会给清扫隆突下淋巴结的操作带来不便而被外科大夫拒绝。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对于需要右侧卧位的胸科手术病人能否在术前利用CT预判病人右侧主支气管的长度,是否能够满足插入右DLT后维持良好的肺通气效果。第一部分阅读CT片预判病人右主支长度等级与气道冠状面重建右主支测量值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究阅读CT片预判病人右主支长度等级与气道冠状面重建测量右主支气管长度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本院行CT检查患者30名,使用气道冠状面重建测量隆突至右上叶支气管开口近侧壁的距离作为右主支气管长度D;阅读CT片预判病人水平位右主支气管长度等级D’。我院CT层厚间隔5mm,根据层厚数不同为病人右主支长度分级:Ⅰ级D’<5mm,Ⅱ级5mm≤D’<10mm,Ⅲ级10mm≤D’<15mm,Ⅳ级15mm≤D’<20mm,Ⅴ级20mm≤D’。探究D与D’之间是否存在直线相关关系,若有,计算其相关系数。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冠状面重建测量值D与CT片测量病人水平位右主支气管长度等级D’的相关系数为0.99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室内阅读CT片预判病人水平位右主支气管长度等级与气道冠状面重建测量病人右主支气管长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临床工作中为求方便快速,可以前者代替后者。第二部分阅读CT片预判不同等级右主支气管长度胸科病人右DLT单肺通气效果的比较目的:探究阅读CT片预判右主支气管长度等级在Ⅲ级以下(含Ⅲ级)和Ⅳ级以上(含Ⅳ级)的病人行右DLT单肺通气效果有无差别。方法:选取与我院行贲门癌或食管下段癌病人80例,阅读CT片预判右主支气管长度等级在Ⅲ级以下(含Ⅲ级)为A组40例和Ⅳ级以上(含Ⅳ级)为B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单肺通气时的血氧饱和度,气道峰压,肺萎陷分级,调整管端位置例数以及术后24H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氧饱和度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采用秩相关的非参数检验,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气道峰压两组患者比较采用t检验,P=0.005,P<0.05,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A组病人单肺通气半小时后气道峰压高于B组病人。4、肺萎陷分级两组患者间比较采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因为是等级资料,所以采用speramen秩相关,结果P=0.002,P<0.05,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认为A组病人肺萎陷分级高于B组,A组术中肺萎陷效果差。5、术中再次使用纤支镜调整例数,两组患者间使用纤支镜调整次数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P<0.05,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认为A组病人术中需要再次使用纤支镜调整例数大于B组,A组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位置稳定性比B组差。6、术后24H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气管相关并发症的病例数两组患者术后24H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气管相关并发症的病例数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P<0.05,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认为A组病人术后24h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气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大于B组。结论:手术室内阅读CT片预判病人水平位右主支气管长度等级Ⅰ~Ⅲ级(0mm≤D’<15mm)的病人比等级为Ⅳ~Ⅴ级(15mm≤D’)的病人术中气道压高,肺萎陷效果差,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术中管端移位需重新调整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