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支出的效率评价——基于多目标和社会福利的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增长。公共支出的增加和政府职能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也不断改善,体现出人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也得到了稳步的提高。然而,公共支出水平的提高与中国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是否是相互匹配。根据社会福利进行衡量的中国公共支出的效率如何,这也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公共支出的效率分为两个层次,并从这两个层次来评价中国公共支出的效率。第一个层次是政府职能的界定和政府规模的选择,也就是解决市场还是政府的问题。第二个层次的效率则是X-效率和配置效率。X-效率是指政府是否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既定的公共产品组合。配置效率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组合的数量、质量及提供方式是否具有效率。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组合与社会公众的偏好是否一致,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组合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公众的需求。根据公共支出目标多重性和公共产出度量的困难,本文尝试从多目标与社会福利的角度评价中国公共支出的效率。公共支出目标的多重性是由政府职能的多重性决定的,政府的目标从来就是多重的,政府总是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衡量,并且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党及官僚的利益等各种因素不断调整其公共支出政策。政府目标的多重性与公共支出的有限性决定政府必须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本文研究的是在多目标社会福利下,将私人部门纳入公共部门支出效率的分析范畴,充分考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衡量公共支出效率。   本文运用多维度指标来描述以衡量社会福利的方法。这种方法采取的是社会福利的集体主义的观点,运用多个总量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福利。这样,社会福利最大化就变成了政府如何通过一定的公共支出实现社会福利在多个维度上的向量最优化(多目标最优化)问题。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公共产品组合使这些社会经济指标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改善社会福利状况的目标。本文对于效率衡量的参数与非参数方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且选择运用数据包络方法来衡量公共支出的效率,因为数据包络方法最适合用来衡量公共支出效率。首先,数据包络分析不须指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它只要求一组决策个体DMU都是通过相同的输入把他们转变为一组相同的输出。其次,数据包络分析不须关于产出的价格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是也是无法获得的。第三,数据包络分析本身就是一种多目标的评价方法,它可以从多个目标维度衡量公共支出计划的效率。同时,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数据包络模型-带非自主决定输入的两阶段数据包络模型,用来衡量私人部门存在情况下的公共支出效率。同时,在两阶段数据包络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该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并且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全国各地区公共支出的动态效率,把Malmquist指数分解为反映效率变化的部分和反映技术进步的部分。   本文对中国分职能的各项公共支出以及各个地区的公共支出的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进行了衡量,并且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共支出效率与人均公共支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人均公共支出越高的地方往往伴随较低的公共支出效率;公共支出的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中部省份的公共支出效率最高,东部省份的支出,西部地区的公共支出效率普遍低于东部省份;中国的经济建设支出、教育支出和卫生支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示出日益提高的效率;各个地区公共支出的动态效率与静态效率得出的结果非常吻合,但是总体公共支出效率提高不显著。中国公共支出效率评价是政府实施有效公共管理的基础,公共支出效率的正确衡量有利于提高我国公共支出管理的水平,最大发挥有限公共支出的效益。
其他文献
当前,全球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尤其是处于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应当担负何种社会责任,如何使之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
居住权是人的基本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能保障每个人都居有其屋,那就需要政府尽快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为无法从市场上购买住房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当前我国正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9)的测算,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出将近10%,国民储蓄倾向强烈。根据Modigliani和Cao(2004)的对于战后中国储蓄率的测算,上
两个国家分别拥有生产效率不同的两个企业,其中本国的低效率企业为部分国有企业。该企业可以通过出口、直接投资和并购不同效率的国外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开
中国基金业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也在近年成为研究热点,但基金净申购与其业绩的实证关系却鲜有人研究。本文选用2006年到2009年半年度的基金业绩和净申购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