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癌为常见的好发生于子宫内膜上皮层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较高,占女性妇科肿瘤疾病的比例接近20%~30%,多发生于50~60岁的绝经期女性,而绝经前的女性发病所占比例较低,约占25%。近年来,伴随人民生活水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女性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并导致子宫内膜癌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子宫内膜癌术前准确的判断尤其重要,通过对患者的病理分期、肌层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正确诊断选择放疗、化疗、手术等治疗方式,尤其子宫肌层浸润的深度的判断,对患者选择的手术范围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影响较大。目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评估的手段较多,包括MRI、B超、CT和PET,而MRI发展最快,诊断准确度较高,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VEGF-C为血管新生的标记物,与恶性肿瘤侵袭、浸润以及转移密切有关,能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并改变血管的通透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情况与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术前分期推测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并结合肿瘤生物学指标VEGF-C的表达情况,增加临床评估和预后的科学性,为肿瘤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资料,术后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患者术前主要接受上海通用电气(GE)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的MRI常规平扫、动态持续增强扫描(DCE-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b=0,1000mm2/s)扫描检查。另选择同期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为对照组。术后病理按照FIGO2009分期。所有扫描图像均在ADW4.2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由2名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观察。肿瘤组织采用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C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DEC-MRI检查结果和手术病理分期相符49例,准确度79.0%。其中Ia期31例,诊断符合27例,诊断准确率87.1%,Ib期10例,诊断符合7例,诊断准确率70.0%。II期12例,诊断符合10例,诊断准确率83.3%。III期9例,诊断符合5例,诊断准确率55.6%。DEC-MRI+DWI检查结果和手术病理分期相符56例,准确度90.3%。其中Ia期34例,诊断符合31例,诊断准确率91.2%,Ib期11例,诊断符合9例,诊断准确率81.8%。II期12例,诊断符合11例,诊断准确率91.7%。III期5例,诊断符合5例,诊断准确率100%。MRI检查子宫内膜癌对肌层浸润、宫颈间质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分别为83.9%、96.8%和91.9%。62例腺癌患者中,子宫内膜样腺癌59例,其中子宫内膜癌患者闭孔内肌的三组信号强度、ADC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组信号强度、AD值两两比较,低中、低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MRI分期与子宫内膜癌的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1、DCE-MRI联合DWI成像具有多方位、多角度成像及对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的位置、大小及范围。2、子宫内膜癌VEGF-C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MRI分期呈正相关。3、DCE-MRI联合DWI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肿瘤浸润肌层深度、宫颈有无受累、淋巴结有无转移等的判断有较高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