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本习性理论不仅是管理会计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利润预测,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建立了相应的成本函数模型y=a+bx,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线性变动关系,成本随业务量变化的边际变化率固定不变,即总成本在业务量上升或者下降时变动的幅度是对称的。然而传统的成本习性模型仅将成本与不同水平的业务量联系起来,却忽略了管理者成本管理决策会影响成本随业务量变动的过程,使得成本的边际变化率因业务量变化方向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近十年来随着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通过研究首先发现了成本粘性的存在,随后又发现在少数情况下还存在成本反粘性的现象,这两种模式统称为成本不对称习性,共同证实了成本随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化幅度不对称的这一特征。成本不对称习性理论打破了传统成本习性理论的单一模式,对成本习性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综合的视角,将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纳入其中,为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也使得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相互关系更加紧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决策,也有助于投资者从成本习性的角度理解会计盈余信息。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本文发现关于成本不对称的成因与影响因素等基础性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关于成本不对称习性的经济后果研究仍具有广阔的前景。成本粘性与反粘性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到底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与决策如何影响成本随业务量变动的过程,并且管理者的决策又是出于哪些因素的考虑进而影响成本粘性或反粘性的程度?成本粘性与反粘性各自具体产生于何种特定的情况,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这些都是本文认为需要通过归纳总结现有文献进行理论分析的问题;进一步,理论应紧密联系实际,现如今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不对称习性的总体情况如何?粘性与反粘性在各行业中的具体分布如何?成本粘性与成本反粘性各自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长短期绩效有何影响,各自在何种范围内最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这些问题又是本文认为亟待实证检验的实际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引入了成本不对称习性理论,介绍了成本粘性与成本反粘性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对有关成本不对称习性的基础性和经济后果的国内外权威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总结归纳出了成本不对称习性的理论框架;其次采用大样本数据验证我国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5年成本粘性以及成本反粘性的存在以及行业分布,并在定量化成本粘性与反粘性的基础上分别研究成本粘性以及成本反粘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2008-2015年间总体上呈现出成本粘性,当营业收入平均每增长1%时,总成本相应增长0.8%,而当营业收入平均每减少1%时,总成本只相应降低0.697%,其中各行业间的成本粘性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部分行业存在成本反粘性;(2)成本粘性与企业短期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适度的成本粘性与企业长期绩效呈正相关关系;(3)成本反粘性对企业短期绩效的影响呈"Λ"型分布。即当成本反粘性处于适度的范围内,成本反粘性与企业短期绩效显著正相关,然而当成本反粘性程度过高时,虽有趋势表明成本反粘性与企业短期绩效负相关,但这一抑制作用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对如何控制成本粘性与反粘性以促进企业绩效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模型两个方面。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将成本反粘性纳入研究视野,归纳总结了最新的成本不对称习性理论,不仅分析了成本粘性与成本反粘性的理论成因与影响因素,也分别研究了成本粘性与成本反粘性的存在性以及经济后果;在研究模型方面,不仅使用了传统经典的ABJ模型,也使用了最新的WEISS模型,使得研究存在性的结果互相印证,并且为研究经济后果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主要局限在于无法推知成本反粘性会对企业的长期绩效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进而未对这一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影响了结果的完整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