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和”之美到“对立”、“崇高”(周来祥语)之美,乃是中国美学由传统到现代转变的一个标志。“五四”新文学的主流是将西方现代文明融入新文学的创作中,以唤醒民众,完成启蒙的要义,卡林内斯库的称为“启蒙现代性”。但我们也发现在主流之下的潜流——另一种审美追求,以艺术的自觉为主题,实践着现代性美学的批判和反思的功能,被卡林内斯库称为“审美现代性”。京派作家在“五四”退潮后,开始重新思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重新定位文学在艺术领域的地位。有异于西方的颓废、媚俗、先锋等审美特质,京派文学是以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和,,之美为依归,以“乐生”境界为终极追求的方式,实现着审美现代性的意义建构。现代性所主张的人的自由意识和生命意识,在京派作家的笔下都统一在现世人生的审美追求——“乐生”境界之中。
在京派文学世界中,在“平淡素净的美”(宗白华语)之中,无论是寄予纯美理想的湘西,还是果园、竹林、梦之谷,都在作家的静观默察中,建构着一种新的人生意义——以天地为心,在现实生活中安身立命的乐生境界。京派在一个传统美学的世界中发掘到的自由意识、生命意识、人生的境界,并将其作为建构现代性的文化审美质料,由此,京派文学实现了对现代美学的批判反思功能,实现其审美现代性的意义建构,实践了传统美学在现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