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的三个代表性译本为语料,对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进行定义和分类,从误读理论、文化误读、翻译心理学、接受美学和翻译伦理视角对误译现象展开理论解读。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包括三个章节。绪论部分概述了本论题的研究背景及现状,选题原因,研究意义与方法,并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小说文本和译本进行介绍。第一章中,简要叙述了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要求,进而提出误译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界定和分类。误译是指一切不忠实原文的现象,但误译不等同于错译,它包括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根据形成原因,无意误译可以分为技术性误译、文化性误译、理解性误译和表达性误译;有意误译可分为关照性误译、创造性误译和逻辑性误译。第二章中,从误读理论、文化误读和翻译心理学三个角度对无意误译进行阐释。误读理论是由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文学理论术语,而文学翻译的过程包括了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将误读理论引入翻译领域,往往能为无意误译中的一些现象,尤其是理解性误译找到解释和原因。文化误读是误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以乐黛云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误读,指出人们在解读另一种文化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文化视界的限制。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是造成文化性误译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性误译的原因通常也就是文化误读。而从翻译心理学角度看,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俄汉翻译而言,译者必须要克服汉民族和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才能顺利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译者外语水平不足而导致的无意误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第三章中,从接受美学和翻译伦理视角对有意误译展开分析。接受美学是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其重大突破在于将读者置于文学活动的中心地位。这一思想给予翻译活动的启示是:译者应该考虑读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接受美学可以为有意误译中的关照性误译和创造性误译提供理论解释。近些年来,我国翻译界开始关注翻译伦理研究。翻译伦理是将翻译和伦理学相结合,从伦理的角度为翻译提供指导。在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这五种伦理模式可以用于对有意误译进行评价。结语部分对本论文所探讨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指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以及尚存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