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特小说《V族日记》吸血鬼形象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Li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文学史上,一直以来长盛不衰的吸血鬼哥特文学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绽放着奇异光彩,L.J.史密斯的《V族日记》系列小说结合了爱情、青春、校园、偶像、现实、魔幻等因素,涉及复仇、疾病、死亡、性、宗教和爱恨情感等几大强有力主题与一身再度掀起了哥特文学风潮。《V族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既是对传统哥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继承,又有新的嬗变,具有鲜明的新哥特主义特点。小说中保留了吸血鬼面色苍白的典型特征;吸血鬼从张牙舞爪的恶魔变成英俊优雅的贵族,除去了恶魔般的丑陋和墓地、城堡的腐旧气息;吸血鬼和狼人的形象不再混淆,抵御吸血鬼的方式变得独特,且与抵御狼人的方式区分开来;吸血鬼的特异功能、转化方式更加明确;吸血鬼的灵魂作为对人性的另一种载体,也有了好坏、善恶之分;吸血鬼形象美国化,由内而外更加人性化,角色灵活多变,故事主题更加丰富,故事情节更加惊险刺激,且商业价值凸显。《V族日记》讲述了吸血鬼萨尔瓦多两兄弟与一个凡人女孩埃琳娜·吉尔伯特的爱情故事,以埃琳娜由人变为吸血鬼,最终变回人类为线索,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悬念。小说中吸血鬼的诞生归因于母爱,而以往神话传说、宗教历史故事中的吸血鬼往往诞生于罪恶。小说中塑造了四个主要吸血鬼形象:斯特凡·萨尔瓦多、达蒙·萨尔瓦多、凯瑟琳·皮尔斯以及后期转化成吸血鬼的埃琳娜·吉尔伯特。小说通过对吸血鬼形象由外到内的人性化处理、故事情节的悬念化设置、小说环境的本土化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全面塑造了现代版的吸血鬼,他们继承了以往作为恶魔来书写的吸血鬼形象中嗜血残暴的一面,但摆脱了魔鬼的恐怖外形和传统哥特小说中对中世纪哥特式古堡的背景依赖,他们被当做探讨人性的另一种载体。小说塑造的吸血鬼形象所体现出的哥特式恐怖不在于吸血鬼外形的恐怖,而在于吸血鬼内心的挣扎,突破了吸血鬼的形象定式,较少观照客观外部世界,而是聚焦于吸血鬼内心世界的畸形和怪诞,更加内在化、心理化,把道德探索和心理探索相结合。小说对吸血鬼的描写摆脱了模式化、理想化的非恶棍即英雄的刻板描写,使他们更加复杂、人性化。《V族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学、文化与社会意义。作品继承和发扬了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成功地将吸血鬼融入到了美国现代小说中,让哥特小说逐渐走入后现代视野;作品借助吸血鬼哥特小说特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用哥特式的巫术、超自然、惊悚、吸血鬼来绘制后现代世界中的虚无、孤独、恐惧、焦虑,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末日危机意识,映射了美国文化中的边缘族群,揭示了当下人类的生存困境:信仰危机、归属感的缺失、恐惧与焦虑的吞噬、信任危机、对自我生存价值的质疑、人性中的黑暗。
其他文献
随着广播直播节目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爱,节目主持人逐渐形成专业化,电台的导播工作也随着直播节目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导播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谈谈导
吸血鬼和僵尸作为两个相似恐怖故事的角色,背后却各自带着自身不同文化的烙印。本文尝试从两个文学形象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现象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揭示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发展经济的重大课题。本文概述了当前兵团针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情况以及两者的关系。提出了对合理开发资源和加强保护环境的建议。
目的:拟通过对9例以转氨酶升高首诊的隐匿性肌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对肌病是转氨酶升高的潜在原因之一的认识,从而早期正确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2007
<正>苏爽的画展今天开幕了,这是值得祝贺的事情。对于一个年轻的、实力的画家来说,让作品说话是我最看重的。苏爽的画,在一堆年轻人的画里,一下子就能跳出来。他的画有朝气,
期刊
介绍了当今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布式模型,论述了系统中提供支持的通信协议、数据库系统、多层次结构和中间件技术以及具体实现方法。
近年来,在连云港市交通系统涌现出一大批管理型、科技型和窗口服务型的女干部、女职工,她们为交通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称赞。然而,我们知道,女同志要
目的:探讨利用锁骨钩钢板结合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联合腱部分转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应用锁骨钩钢板结合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联合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