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瘕”类病名演变研究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以唐前“瘕”病资料为基础,分析具体“瘕”病的内涵,探讨各病名的演变情况,总结秦汉、晋唐两个时期“瘕”类病名的时代特点,找到“瘕”类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揭示唐前“瘕”类病名演变过程,了解唐前古人对“瘕”病的认识及其发展过程。方法:本文尽可能全面搜集唐前各类文献中“瘕”类病名相关条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既往简帛文字校释的研究成果和训诂专书对病名所用文字进行释义,解读各“瘕”病文字。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阐释各“瘕”类病名的内涵。运用比较互证法,比较相似“瘕”病的异同,了解各“瘕”病的演变情况。运用共时比较法,比较同时期各“瘕”类病名,归纳各时期“瘕”类病名的特点。找出“瘕”类病名演变过程的原因,总结唐前“瘕”类病名演变过程。结果:对唐前“瘕”类病名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秦汉时期23个“瘕”类病名,分析了晋唐时期的“饮食瘕”与“女子瘕”,对“瘕”“癥”“疝”“承瘕”“伏梁”“积聚”进行了病名比较,归纳了秦汉、晋唐两个时期“瘕”类病名的时代特点,总结了唐前“瘕”类病名演变过程。结论:秦汉时期是“瘕”类病名的萌芽期,此时期“瘕”类病名病名描述不规范,存在同名异病、同病异名、病名沿用、病名更替的现象。总体呈现出一种较无序的状态。秦汉时期“瘕”类病名无论是病名名称还是其内涵,对晋唐时期“瘕”类病名的影响都不大。《金匮要略》中“癥瘕”一词出现,“瘕”内涵逐渐确定,与“癥”相似,为腹中积块类疾病。隋《诸病源候论》不仅确定“瘕”的内涵为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可推移者,名为瘕。且根据积块形状和病因两个方面为“瘕”类病名命名。此时期“瘕”类病名命名、分类方式,较秦汉时期有较大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瘕”类病名。隋唐医籍多沿用《诸病源候论》中“瘕”病内涵、命名、分类方式,“瘕”类病名演变不明显。宋以后“瘕”类病名出现了简化、沿用、丰富等特征。《圣济总录》简化“瘕”类病名,明确称“癥瘕”为“积聚”之异名,把“癥瘕”列于“积聚”门下。“瘕”类病名的运用趋于简化。《太平圣惠方》等大型官修医籍对《诸病源候论》中“瘕”类病名有较完整的沿用。“瘕”类病名在病因、病机、治法方面有较大的丰富。“瘕”类病名中较特殊的“女子瘕”从秦汉时期已有较完整的描述,晋唐时期“女子瘕”逐渐从“瘕”病大类中独立出来,具有自身的症治特点。晋唐之后,妇科专著逐渐增多,女子“瘕”重要性也逐步提高,女子“瘕”在病因、病机、治法方面有较大的丰富。现代研究中,女子“瘕”多与妇科肿瘤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痰湿证青少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糖脂代谢指标,分析不同体重指数(BMI)痰湿证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差异性,为临床治疗痰湿证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现代医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入组患者来源于福州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符合中医痰湿证证候特征的年龄在14~40岁的青少年T2DM患者,按照BMI分为肥胖组
学位
基于社会情境的跨学科学习是一种以社会资源、社会问题为整合资源的学习方法,其资源类型包括社会议题、社会实际情境与社会教育资源。它通过将社会情境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构建跨学科环境,具有问题导向性、多视角性与群体实践性,通过设计“项目+问题”式主题,开展社区学科实践主题活动,建立社会资源与个体学科知识的互联,学生能够从社会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利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刊
报纸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对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影响,了解DPN和老年与否这两个因素对上肢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偏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166例,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双侧上肢、下肢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按照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DPN诊断标准及老年人年龄界定标准(年龄≥60岁)
学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障碍患者(Type 2 Diabete Mellitu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T2DM-MCI)记忆功能的损害特点及其海马亚区结构与功能的特征性改变,以期阐明T2DM-MCI患者发生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为其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来自福州市社区潜在的受试者进行招募,首先招募T2DM
学位
目的:本研究探讨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海马齿状回新生未成熟颗粒细胞介导的模式分离(Pattern separation)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根据基因鉴定结果,将3月龄5×FAD阳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模型+Wnt5a干扰病毒组、电针+Wnt5a干扰病毒组、电针+空载病毒组,取同窝阴性小鼠作为野生组,每组10只。电针干预取小鼠百会、神
学位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年发病率为10-30/10万人,占所有卒中类型的10%至30%。脑出血多发生于基底节区,局部血肿的形成,压迫邻近组织,促进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脑血脑屏障的破坏,导致严重的脑损伤。细胞凋亡是血肿周围区域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已有研究表明,细胞凋亡与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早期康复对ICH后功能恢复
学位
报纸
本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养阴用药规律分数据分析和理论探讨两个部分。数据分析主要运用于吴鞠通《温病条辨》养阴用药规律的研究,理论探讨主要用于《温病条辨》学术思想的研究。整理《温病条辨》医案及方药,梳理筛选温热类温病医案养阴方药,探析吴鞠通治疗温热类温病的养阴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探求其运用养阴法的内在规律,以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诊治和遣方用药,提高温热类温病的中医临床疗效。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包括运用检
学位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帝内经》中的“臊、焦、香、腥、腐”为出发点,梳理挖掘《圣济经》《本草衍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崇原》《本草备要》等历代典籍,结合整理现代著作《中药药性论》《中药理论性研究》中有关“五臭”的记载,并以“五臭”“气臭”“气味”“焦”“香”“腥”“臊/膻”“腐/朽”为关键词在CNKI、读秀、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从而明晰中医“五臭”的概念,探究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