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多隐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一部分隐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治、文学、艺术等各领域都留下了辉煌的成就。虽然国内对隐士文化的研究已经非常透彻和深入,但译界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研究的目前为止却鲜有人涉及。《三国演义》这部战争题材小说蕴含着丰富的隐士文化,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在出世与入世、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斗争的内心世界。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三国演义》目前为止最完善的罗慕士英译本为素材,通过对比中西隐士文化的内涵意义探讨了该译文中隐士文化的传递。鉴于罗慕士翻译《三国演义》的目的是将这样一部重要中国文化著作完整地介绍给英语读者,根据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原则,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原文内容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忠实地进行翻译。具体到隐士文化的传递就是要在译本中帮助译语读者建立起中国隐士这一文化意象,通过各种方法把中国隐士文化的内涵意义忠实地传递过去;同时译者还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尽量凸显中国隐士文化的内涵,使译文能被译语读者理解并在译文的交际情境中有意义,以期实现其文化传递的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目的论及其该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和翻译要求。第二章深入探讨了中西隐士文化的内涵意义;通过研究发现:传统西方隐土文化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概念,它的起源就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而中国的隐士文化则主要是和政治相对而言,并且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为后面评价罗译本文化意思传递的得失提供铺垫;第三章结合儒道隐逸观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隐士文化及其表现,同时结合翻泽要求具体介绍了罗译本的预期功能、译文读者,译者身份等。第四章结合目的论具体分析了隐士文化在《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的传递,认为该译本建立了中国隐士这个文化意象,基本再现其文化内涵.本文认为《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基本上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翻译目的,同时也指出由于译者对中国隐士文化了解不够深刻,译文在忠实地传达原文文化内涵和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方面尚有不足的地方,并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同时也希望译界能引起对隐士文化传递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