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尽管主支支架+必要性分支支架术在分叉病变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这种使用药物洗脱支架的置入策略中是否应该完成最终球囊对吻扩张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对比了主支支架植入术后最终球囊对吻扩张与否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系非盲的、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研究时间范围从2009年1月到2011年6月,对象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的155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主支置入支架的单支架治疗策略,其中53例行最终球囊对吻扩张,102人未行最终球囊对吻扩张。结果:一级终点是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心肌梗塞,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和支架内血栓。结果对吻组和非对吻组的MACE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5.7%比5.9%,P=1.00),其中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占据了MACE中的很大比例(TLR1.9%比2.0%,P=1.00;TVR3.8%比2.0%,P=0.61)。对吻组无心源性死亡,而非对吻组2%病人死亡(P=0.55)。两组病人中心肌梗塞和支架内血栓的比例相同(均为0%,P值均>0.10)。在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无论最终球囊对吻与否,其MACE发生率也相近(5.6%比6.5%,P=1.00)。在术后9个月到12个月期间,127例接受了造影随访检查,两组病人随访的总体再狭窄率(包括主支和分支)类似(16.7%比28.2%,P=0.15);对吻组主支再狭窄率2.4%,非对吻组3.5%(P=1.00);分支再狭窄率对吻组为16.7%,非对吻组27.0%(P=0.20)。并且两组的真性分叉病变病例的分支再狭窄率分别为19.4%和22.4%(P=0.72)。但是在手术时间、造影时间和造影剂用量上对吻组明显超过非对吻组(P均<0.01)。进一步分析显示非对吻组的单球囊扩张(经主支支架的分支开口扩张)可以将分支再狭窄比例从27.0%降低到10.0%,并且与双球囊组(即对吻组)对比(10.0%比16.7%),二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7)。结论:在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中,主支血管单支架植入术后无论有无最终球囊对吻扩张,其临床随访结果相似,造影随访结果对吻组分支再狭窄率低于非对吻组,但非对吻组在手术时间、造影时间和造影剂用量上明显占优。两组中真性冠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及造影随访结果亦相同。尽管如此,球囊对吻扩张技术是否有效仍然需要长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