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问题。一些弱势群体并未能充分分享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地区、城乡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被拉大,许多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其中尤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其本质是国富与民生关系的失衡问题。而导致这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责任的相应缺失和与民生相关的政府社会性支出不足。 现阶段与民生关系相关的政府社会性支出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体现公平正义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社会公众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需求也开始全面快速增长,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短缺与结构失衡,与公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形成了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这种矛盾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增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损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长期以往还容易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因此,逐步推进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失衡以及其他相关矛盾问题的关键。 本文从中国现实的经济、社会和制度环境出发,力图寻求解决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等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以期有助于推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文章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均等化的基础理论分析入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并以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群体之间的不均等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主要因素有历史性区位差异、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约束、政府间不对称的事权财力划分与不完善的地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等,这些因素限制着公共支出结构中社会性支出的规模,也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研究在公共支出制度建设中的公共支出结构、公共支出的决策机制、公共支出责任划分以及地方政府官员激励约束机制,并在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地区成本差异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要配套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参与机制。 本文是从公共支出这一新的视角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的一个研究。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创新观点:(1)文章认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贯彻公平与效率原则,既要考虑到公平因素,也要对效率进行合理关注。(2)文章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公共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地方官员激励与基层民主制度、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等是造成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制度原因。(3)文章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单纯是一个财政均等化问题,虽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但这远不是问题的全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行包括公共财政制度在内的相关制度建设。(4)文章在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思路、制度框架和具体政策选择时进行了一些创新的思考。本文的另一个创新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论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了制度经济学、财政学、政治与行政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 应该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涉及面广,深度大,囿于资料和本人能力的限制,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研究中仅对基本公共服务中核心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几个方面展开了详细论述和分析,而对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其它方面涉及较少。另外,本文在评估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时并没有进行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设计,只是借用了他人现有研究成果的一些指标体系,这多少限制了本文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这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