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对马铃薯苗期抗旱能力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苗期抗旱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川芋117为研究对象,采用沙培控制试验,通过对早期施氮后苗期马铃薯在干旱胁迫处理下生长、光合特性及叶片质膜体系、渗透调节物质、保护性酶系统、叶片超微结构以及产量的测定,从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光合生理、渗透调节和抗氧化代谢、细胞结构等方面,揭示早期施氮对马铃薯抗旱生理的响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苗期马铃薯株高增长、叶面积增大、叶与根占全株的干重比升高,而干旱胁迫抑制了马铃薯株高增长、叶面积增大和叶与根占全株的干重比。干旱胁迫对苗期马铃薯株高、叶面积的抑制作用在高氮水平下被有效减弱,干旱胁迫下叶与根干重在全株中的分配率提高,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及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增多。早期增施氮能提高苗期马铃薯光合能力,同时缓解中度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光合作用的减弱,但是对重度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光合作用无明显作用。高氮水平下,苗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而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其中氮浓度为1.26g/L时,较正常水分处理,重度水分胁迫与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均为最小。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的MDA含量升高,但增加氮浓度可以有效降低马铃薯叶片MDA含量。高氮水平下,重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处理MDA含量较正常水分增加幅度最小。说明增施氮可抑制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中膜脂过氧化物MDA的含量,使得马铃薯叶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较对照处理,重度水分胁迫与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增长幅度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先下降后上升。氮浓度为1.26g/L时,增长幅度最小。说明适量增施氮肥可有效抑制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植株膜脂过氧化水平和细胞膜透性的增大。干旱胁迫下高氮处理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施氮处理。说明早期增施氮增加干旱胁迫下苗期马铃薯叶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积累,从而有效降低细胞渗透势,维持膨压,提高马铃薯植株渗透调节能力,提高自身的抗旱能力。早期增施氮肥提高苗期马铃薯活性氧代谢酶的能力,从而降低活性氧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伤害。高氮水平下,各水分处理马铃薯POD活性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较对照处理,重度水分胁迫与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增长幅度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氮浓度为1.26g/L时,增长幅度最大。早期增施氮能减轻干旱胁迫下苗期马铃薯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受损程度。且随着施氮浓度的升高,受损程度先减轻后加重。氮浓度为1.26g/L时,马铃薯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受损程度最轻。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各水分处理马铃薯产量呈上升趋势,且正常供水处理均大于干旱胁迫。高氮水平下马铃薯产量均高于其它施氮水平,表明早期增施氮肥促进干旱胁迫下马铃薯产量的提高。综上所述,早期增施氮可减轻干旱胁迫对苗期马铃薯生长发育与光合作用的不良影响,改善马铃薯叶片的气体交换状况、提高对光能的吸收利用,同时提高干旱环境下叶片光合机构的适应能力;提高马铃薯活性氧代谢酶的能力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从而降低活性氧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伤害。因此发现通过早期施氮,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苗期马铃薯抗旱能力,且高氮水平下马铃薯抗旱能力较低氮强。但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抗旱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量施氮反而降低马铃薯抗旱性。氮浓度为1.26g/L时,抗旱能力最强。
其他文献
1.以甘蓝型油菜品种浙双758、浙双6号为材料,研究紫外线(UV)、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_3)以及除草剂丙酯草醚不同浓度和时间处理子叶外植体后对植株再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UV处理子叶外植体后对植株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逐渐升高。当诱变时间达120 sec和60 Sec时,两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分别达到最高值,显
本课题采取与生产相近的条件,通过对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具有较好耐瘠高产特性的玉米杂交品种,选取中低肥力土和高肥力土进行对比筛选,初步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供试品种中,遵义8号、农大108、黔单16、登海3号四个品种在高肥力和低肥力两种土壤环境中的表现比较好,适应能力强,适应范围广,是适合在肥力不均匀地块种植的优良品种。适宜在黔中地区推广。2.表现较好的品种前期植株地上地下部分长势都强于表现较差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