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盘油田位于山东省临邑县境内,为一典型的陆相沉积的复杂小断块油气田。临7断块区位于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临北断阶带,沙三段是临7断块区的主力含油层位。随着钻井、测井等资料的日趋丰富及开发层系的不断细化,地质研究明显滞后于油田开发生产的需要,如沉积微相精细研究不能满足开发方案调整的需要等。开展沉积微相精细研究能预测砂体的分布状况和非均质特点,有效地指导油田加密井方案设计,为临7断块沙三段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地质依据。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研究区沙三段进行了小层划分对比;利用地层对比成果结合地震资料,对各砂组的顶面构造图进行了新编和修改;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资料、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及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沙三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划分;通过单井相、联井相及平面相分析,归纳了研究区沙三段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沉积模式;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沙三段储层进行了综合研究。临盘油田临7断块区已进入油气藏开发的中后期,传统的“旋回控制、分级对比”方法已不能满足储层的综合研究。本次研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为基础,以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过程为准则,以地层接触关系和岩性组合特征为依据,采用标志层控制,逐级旋回划分、对比的原则,建立了可行的对比模式,完成了研究区52口井沙三段的地层对比工作,划分出了4个砂组,22个小层,为沉积相研究奠定了基础。临7块沙三段构造为一断阶构造,地层向西部抬高。研究区南北各发育一条三级断层,西部一条东掉断层连接南北两条大断层,根据断层的规模及对地层、构造及油气控制,将研究区内断层大致分成三-四级断层。本次构造研究主要利用地层对比成果结合地震资料,新编了沙三上1砂组顶面构造图,修改了沙三上3、4砂组、沙三中、沙三下1砂组、3砂组及4砂组顶面构造图。构造研究表明临7块沙三段为一断阶构造,沙三下各砂组构造较为简单,沙三中和沙三上构造较沙三下稍复杂,继承性明显。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着砂体的展布,同时也揭示了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变化特征,它是储层研究的基础。本次研究以岩心观察为主,以薄片鉴定为辅,结合测井、录井、分析化验及区域地质等资料对研究区沙三段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沙三段以粉砂岩、细砂岩和泥(页)岩为主,中砂岩较少。沙三下以灰褐色、褐灰色细砂岩,深灰色、灰色泥(页)岩为主,其中细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质细砂岩、岩屑细砂岩,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成分、结构成熟度较低;概率曲线由悬浮总体和跳跃总体组成,以跳跃总体为主,反映三角洲沉积特征;泥(页)岩与砂岩频繁互层;砂岩中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平行层理及生物扰动构造等沉积构造,页岩中发育水平层理。综合分析认为,应为三角洲沉积。并将三角洲沉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口沙坝、远沙坝、支流间湾、前三角洲泥等5种微相。沙三中、下以褐灰色、灰褐色粉砂岩、细砂岩和深灰色、灰色泥(页)岩为主,还有少量浅灰色中砂岩,其中,粉砂岩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粉砂岩为主,细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细砂岩及岩屑细砂岩,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成分、结构成熟度较低;粒度概率曲线为一段式,代表浊流沉积的典型特征;砂岩中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平行层理及块状层理、包卷层理、火焰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等沉积构造,还可见泥砾、泥质团块。页岩中发育水平层理。综合分析认为,可能为浊积扇沉积,并将浊积扇沉积细分为沟道、沟道侧缘、沟道间、沟道前缘、外扇泥等5中微相。研究区还有少量灰色油页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沙三中的中、下部,代表还原环境,可能为湖泊沉积中的半深湖—深湖沉积,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泥微相。通过单井相分析,研究区沙三下以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为主,沙三中、上以中扇—外扇—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水体总体呈现水体上升的趋势。通过联井沉积相分析、砂体厚度等值线图分析和平面沉积相分析,弄清了研究区沙三段沉积相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和时间上的演化规律。沙三下水下分支河道微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大致沿西北—东南向展布,分支河口沙坝微相呈U字形分布于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处,支流间湾微相常夹于水下分支河道间或分支河口沙坝与水下分支河道之间,前三角洲泥微相在研究区大面积发育;沙三中、上沟道微相自北、西北向东、东南呈发散状发育,沟道侧缘微相分布于沟道两侧,沟道前缘微相呈席状连片分布于沟道四周,沟道间微相夹于沟道之间,外扇泥及半深湖—深湖泥微相在研究区广泛发育。垂向上,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沙三下,浊积扇沉积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沙三中及研究区东部沙三上,各微相相互叠置。研究区沙三段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孔,通过测井资料分析认为,沙三段储层为中—低孔、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结合各小层孔隙度、渗透率、沉积微相平面图分析发现,沙三段储层的物性变化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通过分析测试资料可以看出,研究区沙三下小层平面非均质性不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沙三中小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弱;沙三上小层平面非均质性不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弱。最后根据不同岩性、不同成因类型储层的发育特征,预测了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认为研究区沙三段有利储层区块主要分布于中、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