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农村垃圾治理这一公共难题,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两年各地开展了有益的实践,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垃圾治理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基本形成了“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区处理”的收运体系:部分发达省份将垃圾问题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部分省市在本省内探索适合本地的多元化治理方式。各地实践主要是依靠主要领导挂帅,严格责任考核,时效性强,立竿见影;多方合作治理;财政主导;村民参与等。但是,从治理的内涵和可持续性角度来讲,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垂直网络带来的村民的被动式管理,融资机制的不稳定性,治理总成本过高,村民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出来,这种授之以鱼的方式暂时为农村解决了垃圾问题,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治理的内涵式发展,近期表现为村民的环保意识依然低下,长期表现为村民没有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等、靠、要”——依赖政府为农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本文试图从农村自主组织自主治理的角度来阐释垃圾治理的问题,论述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新型农民的内涵变化,实现治理方式的转变,由自上而下的管理转变为村民与政府有效互动的自下而上的自主治理。以社会资本、新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治理理论为基础,分析现有治理模式的优劣,围绕如何向自主治理模式转变展开。从村民自主组织自主治理的角度,通过阐述农村自主治理的天然优势,如丰富的社会资本存量、相容性利益的存在、小规模的社会群体、高同质性的群体、农村组织的本质特征等,进行了农村自主治理垃圾等公共事务的可行性分析。文章基于农村垃圾治理的实际,从规则的供给、规则的实施、规则的监督等三方面,设计出村民自主治理的触发机制、组织管理机制、融资机制、监督机制、分级奖惩机制、冲突解决机制和评估机制等,证明了通过村民自主组织起来解决本村垃圾问题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收益更高,效益更好。从长远来看,村民自主治理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农村摆脱中国发展短板的身份标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同时,农村自主治理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