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占全球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的第5位,死亡率第2位,女性发病率的第7位,死亡率的第6位。在这些发病和死亡的患者中,约一半来自我国。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简称肝癌)占到总数的70%~85%。肝癌手术切除是目前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之一,然而,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Tie2阳性表达的单核细胞(Tie2-expressing monocytes, TEMs)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是肿瘤微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测定TEMs在外周血中的数量或比例可能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工具之一。肿瘤组织缺氧诱导产生的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 Ang2)是TEMs向肿瘤区域募集的最强的趋化因子,TEMs到达肿瘤区域后,主要通过旁分泌方式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 MMP-9)、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从而诱导肿瘤血管新生。另外,在肿瘤低氧环境中,Ang2可以抑制TEMs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e-12, IL-12),减少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凋亡,从而增加肿瘤低氧区域新生血管形成。本研究主要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EMs的比例,分析TEMs与肝癌血管新生的关系以及TEMs与肝癌临床及病理相关性,为肝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肝癌患者(乙肝肝硬化背景)、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及肝癌组织中TEMs存在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外周血血浆中Ang2浓度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判定肝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其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EMs的关系,以及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TEMs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TEMs在肝癌患者诊断及预测患者预后的作用。结果:(1)人外周血、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存在TEMs;(2)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EMs较乙肝肝硬化患者(p=0.034)及健康志愿者(p<0.0001)明显增高,与肝脏良性肿瘤患者相比同样具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221),另外,肝癌组织中TEMs的浸润程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35);(3)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EMs比例与其血浆Ang2浓度水平呈现正相关(p=0.048,r2=0.052);(4)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EMs比例与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呈明显正相关(p<0.0001,r2=0.282);(5)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EMs比例较高的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6)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EMs比例与肝癌大小、数目、有无血管癌栓、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以及临床分期无明确相关性(p>0.05)。结论:TEMs对肝癌组织的血管生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肿瘤生长启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Tie2/Ang血管生成信号通路相关。TEMs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比例可能可以成为诊断肝癌及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辅助生物学指标之一。应用价值: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EMs比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肝癌以及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一个生物学指标。